在湖南省湘潭县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珍贵的1927年《湘潭县农民运动调查会记录》(档案编号:XT-1927-农运-003),这份泛黄的手写文档详细记载了毛泽东当年在韶山地区开展农民运动调研的原始资料。这份档案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村调查的典范,也为今天的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开展韶山红色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进行了为期32天的农民运动考察。根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记载,这次考察共召开各类调查会20余次,走访群众数百人。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调研方法溯源"课程中,学员们通过研读当年的调查记录,能够直观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蹲点调研"。
韶山特别区农协的会议记录(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显示,1927年1月7日在银田寺白庙召开的调查会上,多位农民代表反映当地团防局强征"亩捐"购置武器的情况。湖南省档案馆藏的《湘潭县团防局1926年收支账册》(档号:HN-1926-财政-047)证实,当年该局收入的70%确实用于购置枪支弹药。这些第一手资料后来都成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重要论据。
在韶山红色教育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年的调查记录中充斥着大量当地方言和民间俗语。比如记录中出现的"滚水烫脚"(形容形势紧迫)、"东家待牛比长工好"等生动表述,展现了调研者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将这种方法提炼为"三同"教学法:同讲方言、同算细账、同解民忧。
对比研究更能彰显这次调研的价值。在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同期整理的《湖南农运状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对同一地区的描述却是"痞徒横行,秩序荡然"。这种认知的巨大差异,正是源于调研立场和方法的不同。韶山红色教育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让学员深刻认识到:调研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立场,其次才是方法。
当年的调研方法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实践课程中,学员们需要完成"五个一"调研作业:记录一段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梳理一份收支明细账、整理一个典型案例、发现一个深层问题、提出一条可行建议。这种训练直接脱胎于1927年的调研实践,只是将当年的纸质笔记本换成了现代化的调研工具。
在数字化时代,韶山红色教育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学院的"红色调研数据库"收录了1927年以来韶山地区的各类民生数据,学员们的调研成果也会被纳入这个持续生长的数据库。这种设计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既珍视当年的调研成果,又不停留在简单复制,而是在传承中发展。
站在银田寺白庙的旧址前,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教师常常提醒学员:调研不是走程序,而是要像1927年那样,真正听懂群众的"话外音"、算清账本的"数字账"、解决实际的"心头事"。这种要求看似简单,却需要调研者放下身段、沉下心思。而这,或许就是韶山红色教育最希望传承的核心能力。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