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松枝与初心:从韶山往事看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

作者:小编 2025-07-03 阅读量:

52605824.jpg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据湖南省档案馆藏《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接待日志》记载,他轻装简从来到父母墓前,亲手采摘后山松枝置于墓前,静立良久后深鞠三躬。这个朴素而深沉的历史场景,如今成为韶山干部学院开展韶山红色教育的重要教学案例。

在韶山红色教育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可以通过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的影像资料,看到当年祭扫时的真实画面:没有花圈挽联,没有仪式排场,只有一束青翠的松枝静静躺在朴素的墓前。韶山干部学院开发的"一枝一叶见初心"情境教学,正是通过这样的历史细节,引导学员思考共产党人质朴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

那次返乡的诸多细节折射出鲜明的作风特征。湘潭市档案馆藏的《毛泽东在韶山开支清单》显示,三天行程中唯一"特殊开支"是宴请乡亲的餐费40元,由毛泽东从个人稿费中支付。对比同时期其他视察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这种严格的自我要求尤为突出。在红色教育培训课程中,这种对比被提炼为"公与私的精神刻度"教学模块。

松枝的选择蕴含着深刻寓意。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1959年7月致李讷的信提到:"韶山松树经霜不凋,正如革命者应有的品格。"韶山干部学院的"物证教学"创新性地引导学员观察故居周边的自然景物,从一草一木中感悟精神传承。这种教育方式让历史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那次返乡留下的《七律·到韶山》手稿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究人员发现,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多"字原为"常",是毛泽东听取乡亲意见后修改的。这个创作细节被纳入韶山红色教育的"群众路线实践课",生动展现了人民领袖的谦逊品格。

在数字化时代,韶山干部学院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形式。学院的"云上韶山"项目将1959年返乡的600余件文物档案数字化,学员可以通过VR技术"参与"历史场景。但技术手段始终服务于精神内核——在虚拟体验后,学员们仍需完成"我的初心物证"实践作业,寻找能代表自己初心的寻常物件。

那次返乡时的松枝早已化为春泥,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却长青不衰。红色教育培训的深层价值,正在于将历史情感转化为现实担当。当学员们在结业仪式上郑重递交《个人初心承诺书》时,他们延续的不仅是1959年那个黄昏的缅怀,更是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赤子情怀。

站在毛泽东父母墓前的小径上,韶山干部学院的教师常常提醒学员注意两个细节:松枝采自野生而非人工种植,鞠躬时毛泽东特意脱下了帽子。这些细微之处构成的行为密码,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教育力量。

从一束松枝到新时代的初心使命,韶山红色教育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当学员们懂得在平凡事物中看见崇高,在细微之处体悟伟大,教育的真谛便在其中自然显现。这或许就是韶山这片红色土地给予当代奋斗者最宝贵的启示。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