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韶山冲笼罩在淡金色的晨曦中,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池塘泛着粼粼波光。来自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学员们站在塘畔,清晨的露水打湿了鞋面,却无人挪动脚步。他们凝视着这方见证历史的水土,仿佛透过时空看见了那个从农家走出的青年。对这群曾经身披戎装的干部而言,这次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培训,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韶山干部培训的专题课堂上,当讲师讲述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创建中国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历程时,一位学员不自觉挺直了腰背。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在那个闷热的夏天,毛泽东借开办农民夜校为名,在阁楼上主持了新党员入党仪式。他在油灯下庄严宣告:“共产党员要抱定共产主义信念,永不叛党。”这句誓言让在场的退役军人陷入沉思——他们想起了自己入伍时的铮铮誓言,两种在不同时空许下的承诺,此刻在精神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
培训期间,学员们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陈列着毛岸英遗物的展柜前,人群久久驻足。当讲解员提到毛岸英在苏联参加过卫国战争、归国后主动要求上前线的经历时,一位学员眼眶湿润。他想起自己戍守边关时对家人的思念,而这位共和国领袖的儿子却义无反顾地将生命献给了朝鲜战场。这种跨越身份的共通情感,让“忠诚”二字在每个人心中有了更具体的分量。
在韶山烈士陵园的宣誓仪式上,烈日当空。学员们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浸湿了衣领,但所有人的身姿都如松柏般挺拔。一位学员在宣誓时声音哽咽,他想起牺牲的战友,更意识到从保家卫国到服务退役军人的岗位转变,同样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新战场。这种精神的传承,让韶山干部培训的意义超越了普通的学习,成为一次灵魂的淬火。
夜幕降临时,学员们围坐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室里,开展“如何服务好退役军人”的专题研讨。一位学员动情地说:“我们在韶山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奉献,更是千千万万个军人家庭的缩影。今天服务好退役军人,就是对这种奉献精神最好的传承。”他的发言引发了热烈讨论,大家结合白天所见所感,纷纷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建议。
离别之际,学员们再次来到毛泽东铜像广场。朝阳初升,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位曾参与维和行动的干部默默敬了一个军礼,他想起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正是因为心中有信仰,才能圆满完成使命。此刻站在韶山这片热土上,他更加坚定了继续为退役军人事业奋斗的决心。
作者: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