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韶山冲,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山峦与田野。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草木的清香,将人们瞬间带离城市的喧嚣。在这里,时间仿佛有着不同的流速,历史的厚重感沉淀在每一口呼吸之中。对于前来参加韶山红色教育的学员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行程,更是一场与历史、与初心的深刻对话。
走在通往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青石小径上,脚步会不自觉地放缓。这座南方常见的农家宅院,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起点。参观者的目光掠过那些历经风雨的农具、木床与灶台,内心很难不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一位从事发展规划的干部凝视着这片狭小的天地,思绪却飞向了宏大的未来。他从这朴素的物理空间中,读懂了事业起于微末的真谛,意识到任何宏伟的蓝图,都必须植根于最朴素的现实土壤。这种感悟,远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加直观和有力。
在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专题课堂上,讨论的氛围热烈而深入。讲师并未停留在对革命历程的泛泛而谈,而是引导学员们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从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智慧与精神,如何具体地转化为解决当下复杂问题的能力。一位学员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了他的见解,他认为韶山精神中蕴含的“深入群众、扎根实践”的品格,正是破解当前基层工作瓶颈的关键。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历史的智慧在争鸣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次培训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对毛泽东同志1959年回韶山“约法三章”的全新解读。根据《毛泽东年谱》等权威史料记载,他当时严格规定:不准请客、送礼、派干部陪同。在韶山红色教育的语境下,这个故事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时代内涵。学员们认识到,这不仅仅是领袖的个人操守,更是一套关于“权力边界”与“工作方法”的生动教材。它深刻地启示着当代干部,任何有效的调研与决策,都必须主动摒弃形式主义的干扰,自觉抵制官僚习气的侵蚀,为自己创造能够触摸真实、倾听真话的空间。一位学员在课后沉思,这条纪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反而显得更为珍贵——它提醒人们,要主动为事务性工作“做减法”,才能为思考与创造“做加法”。
培训的体验是立体而多元的。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通往历史现场的时空隧道。一份修改了数遍的手稿,展现的是深思熟虑的严谨;一套简朴的衣物,诉说的是始终如一的品格。这些细节共同构建起一个丰满而可信的形象,让崇高理想变得可感可触。许多学员表示,这种沉浸式的观摩,让他们对“信仰”一词有了更具象、更坚定的理解。
夜幕降临时,学员们常在基地周边漫步。仰望韶山的星空,回想白日的所见所闻,一种复杂的情感在胸中激荡。那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先驱的缅怀,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燃的使命感。他们意识到,来到韶山,不是为了寻找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为了点燃内心的火焰,校准前进的方向。
当培训结束,学员们带着从韶山汲取的精神力量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时,他们的行囊里,不仅装满了学习的笔记与感悟,更装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韶山之问”: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能否像当年的先行者一样,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开创属于这个时代的业绩?这,正是韶山干部培训基地所致力于传递的核心价值,也是红色基因得以薪火相传的根本所在。
作者: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