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读书石上的油痕: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体验晨读夜思

作者:小编 2025-07-23 阅读量:

1-250312000U2334.jpg

清晨的韶山冲,薄雾笼罩着毛泽东故居前的池塘。塘边那块被磨得发亮的"读书石"上,似乎还能看见少年毛泽东夜读时留下的油灯痕迹。这种具象的历史触感,正是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现场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党性教育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激活一个个沉睡的历史细节,让学员在时空交错中完成自我淬炼。

1909年秋天的那个傍晚,成为理解毛泽东群众工作方法起源的关键切片。当佃户毛承文因抗租被团防局抓走后,16岁的毛泽东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他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翻开《大清律例》,找到"凡主佃田宅,务明立文契"的条款(《毛泽东与韶山》中共党史出版社)。这份现存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议事录》残本记载的诉状,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法治思维的雏形。在韶山红色教育的模拟法庭课上,学员们会重演这场百年前的调解,体会如何用规则意识化解阶级矛盾——这种训练对当下处理基层信访纠纷具有惊人的参考价值。

韶山特别支部的成立仪式藏着更深的密码。1925年毛泽东在自家阁楼组建党组织时,特意选择在粮仓上方开会。这种空间安排充满象征意义:既利用堆满稻谷的仓库作掩护,又暗示"革命需要物质基础"。今天韶山党性教育的"场景还原"教学中,学员能清晰看到木板缝隙间漏下的谷粒痕迹,这种直观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诠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少年时砍柴的山路上,现在立着一块特殊的"担柴碑"。碑文记载了他与伙伴们自发形成的"互助规则":谁先到山顶就帮后到者分担柴薪。这种朴素的共同体意识,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被转化为"新时代群众工作十法"中的"利益联结法"。当学员背着模拟柴捆重走这段山路时,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理解会突然变得具体而深刻。

毛氏宗祠的"灯油账本"提供了作风建设的历史镜像。1919年毛泽东主持族务时立下规矩:"祠堂夜读,每人每晚灯油不得超过三钱"。这份保存在韶山档案馆的账本,与中央八项规定中"厉行节约"条款形成跨越百年的呼应。在韶山红色教育的廉政课上,学员们要对比分析这份账本与当代"三公经费"报表,这种时空折叠式的教学设计,让纪律要求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认同。

韶山农民夜校的煤油灯发明堪称早期统战工作的物质见证。1925年为解决夜校照明,毛泽东指导铁匠将煤油灯罩改为可调节亮度的三档设计——强光用于集体学习,弱光供个别辅导,微光作信号联络。这种"一灯三用"的实物教学,如今成为韶山党性教育中"资源集约化"的经典案例。当学员亲手操作复刻的煤油灯时,对"精准施策"的理解会立刻生动起来。

滴水洞的生态密码同样发人深省。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特别嘱咐工作人员保留屋后的野苦瓜藤,因为"这是老百姓治病的草药"。这种细微的民生关怀,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被拓展为"五感调研法":要求学员不仅用眼睛看报表,更要用手摸土壤湿度、用舌尝饮用水质、用耳听山风方向、用鼻嗅空气味道。这种全身心沉浸的调研方法,正在重塑新时代干部的群众工作范式。

在毛泽东少年牧牛的坡地上,韶山红色教育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沉思课程"。学员需在完全静默的状态下完成三件事:观察一头牛吃草的路线,记录一片树叶飘落的轨迹,聆听远处村庄的声音。这种反效率主义的训练,直指当下干部最缺乏的"慢思考"能力——少年毛泽东在放牛务农间隙痴迷阅读《三国演义》,这种抓住一切时间学习的状态,孕育了他后来重视调查研究、善用战略思维的特质。

韶山培训最震撼的结业仪式发生在凌晨五点的烈士陵园。当晨光穿透1927年农运牺牲者名单墙时,学员会收到一份特殊的"时空信件"——里面是当年烈士未写完的家书空白页。这个由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首创的教学设计,既避免了空洞的口号教育,又通过"未完成叙事"激发使命传承的自觉性。一位学员在留言簿上写道:"那些空白不是缺憾,而是留给我们续写的答卷。"

当夕阳掠过韶峰上的"舜帝南巡"石刻时,参训者会突然理解韶山党性教育的真正深意:这里不仅是追溯过往的纪念馆,更是面向未来的实验室。从少年毛泽东帮农民写状纸的法律意识,到特别支部粮仓开会的务实作风,每一个历史切片都在提示:初心的密码,永远藏在具体问题与具体人群的相遇之中。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