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踏上前往韶山干部培训的旅程时,往往怀揣的不仅是对一段光辉历史的敬畏,更是一种对精神源头的探寻渴望。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初心印记,而现代的培训体系,则致力于将这种历史的静态存在,转化为驱动当下的动态能量。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扮演着不可或替代的角色。它并非简单的历史陈列馆,而是一个庞大的、沉浸式的“历史现场课堂”。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理论与具象的山水、屋舍、文物融为一体,让学习者通过身临其境的感知,完成与历史的对话,从而实现思想的淬炼与升华。
谈及毛泽东与韶山的往事,一个深刻而常被忽略的细节是他对“读书”的执着。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记载,1959年他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在探望故乡的亲友后,他特意去了韶山学校,与孩子们交流,并写下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著名题词。然而,更具私人色彩的是,在他下榻的“滴水洞”一号楼,工作人员精心布置的一个简易书房里,堆满了他随身携带和临时找来的书籍。即使在这次被定义为“休息”的归乡行程中,阅读与思考也从未停止。
这个关于“归乡与读书”的细节,为韶山干部培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它揭示出,伟人的成长与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与一种贯穿终身的、近乎本能的学习习惯紧密相连。在故乡的怀抱里,他依然是那个手不释卷的思考者。这提醒每一位参与者,精神的成长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需要持续“充电”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
因此,一个优秀的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其教学目的不应止于激发情感上的共鸣,更要引导学习者建立起这种“终身学习”的自觉。培训的意义,在于让参与者深刻体会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毛泽东当年读书思考的地方,这种启示变得尤为真切和有力。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