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韶山的晨曦,总带着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屋檐,投射在池塘的水面上,前来参加韶山干部培训基地学习的人们,已经开始在这片静谧中寻找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连接。这里的培训,其深层目的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革命情感与钢铁纪律如何相融共生的深刻启示。
在众多历史见证物中,一封家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重关系的最佳窗口。根据《毛泽东书信选集》记载,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的家乡亲友满怀希望地写信请求他为他们在北京安排工作。然而,毛泽东在回信中却写道:“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 他明确要求当地政府,他的亲戚应“完全与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这封家书,如同一把钥匙,揭示了在澎湃的革命情感之下,是更为坚不可摧的原则与纪律。
这封家书的背后,是一种深沉博大的情感抉择。它并非源于冷漠,而是源于一种更为宏大的爱——对人民政权纯洁性的珍视,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在韶山红色教育中,这一细节促使每一位参与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我们是否能在各种人情世故与利益诱惑面前,始终将原则与纪律挺在前面?这种内化于心的纪律性,正是党性修养的最高体现之一。
因此,一个优秀的韶山干部培训基地,其课程设置应能引导学员穿越历史的表象,触及这些直指人心的核心命题。培训不再是单向的聆听,而是与历史、与内心的深度对话。当学员们站在毛泽东同志曾作出艰难而坚定抉择的故土上,他们更能体会到,真正的力量,源于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这种从历史深处汲取的智慧,使得韶山红色教育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照性。它告诉我们,情感的温暖与纪律的冷峻并非对立,而是共产党人品格的一体两面。对人民深沉的爱,必须通过不徇私情、严守纪律的行动来践行和保障。
当培训结束,学员们离开韶山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一面用以时时反观自身的“明镜”。那封薄薄家书中承载的千钧重量,将持续在未来的工作中回响,提醒着每一位干部,何为真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正是韶山干部培训基地所追求的最深刻、最持久的育人成效。
作者: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