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韶山冲,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山峦,青松翠柏间透出缕缕朝阳。南京某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师生们踏着露水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陈列柜前驻足凝视——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亲笔写下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原始手稿静静躺在展柜里,墨迹虽已斑驳,但字里行间蕴含的求真精神依然震撼着每个年轻的心灵。
"原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这样从田间地头一步步走出来的。"一位学员凝视着展柜喃喃自语。这份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珍贵文献,此刻与自动化专业的算法验证、实验数据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在韶山干部培训的现场教学中,同学们忽然意识到,科研道路上需要的严谨求证精神,与革命先辈坚持的调查研究方法竟如此一脉相承。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师生们自发列队肃立。松涛阵阵中,学员手捧白菊缓步上前,当指尖触及冰凉的花岗岩基座时,一股热流却在胸中涌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少年毛泽东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成长历程。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0年毛泽东离家求学时曾抄写"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赠予父亲。此刻,这句诗在不少同学心中激荡起强烈共鸣——虽然时代不同,但科技报国的志向与当年救国图存的理想同样炽热。
"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专题课堂上,当老师讲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把"实事求是"作为中央党校校训时,我们突然理解了什么叫'知行合一'。"一位参与嵌入式系统研发的学员感慨。他想起在实验室反复调试代码的日夜,那些看似枯燥的故障排查、数据校准,其实正是实事求是精神在科研领域的具体实践。
夜幕降临时,学员们在农家院落围坐研讨。屋檐下悬挂的马灯投下温暖的光晕,仿佛与八十年前窑洞里的灯火遥相呼应。同学们热烈讨论着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科研创新,有人提到智能控制系统的容错机制需要革命者那般的坚韧,有人感慨模式识别算法也要具备去伪存真的洞察力。在这个特殊的韶山干部培训课堂上,电路图与革命史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返程的列车穿行在湘江之畔,同学们的手机里存满了各种资料照片。有人特意拍下了毛泽东少年时代劳动过的稻田,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就像他们此刻澎湃的心潮。这次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研学经历,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程序代码里应该流淌着家国情怀,算法逻辑中需要熔铸理想信念。当他们回到实验室重新面对控制面板时,那些闪烁的指示灯仿佛都化作了韶山的星辰,照亮着科技强国的崭新征程。
作者: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