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探寻革命初心与党性锤炼的精神高地

作者:小编 2025-07-09 阅读量:

2342354235.jpg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版图上,韶山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红色坐标。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如今,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全国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与理论研习,让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的奋斗血脉。

1927年,毛泽东在韶山进行的农民运动调查,是理解中国革命道路转折的关键节点。当时,他深入湘潭、湘乡等地走访农户,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的主张。这一发现直接推动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的诞生(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韶山干部培训课程中,这一历史细节常被作为案例,揭示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根源。

与许多传统红色景区不同,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场景还原”与“思想溯源”的双重功能。比如在毛泽东故居的现场教学中,培训者不仅能目睹少年毛泽东的生活环境,更能通过专家解读,分析《祭母文》中“立志出乡关”的家国情怀如何转化为革命动力。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避免了空洞说教,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可感。

在课程设计上,韶山干部培训注重“知行合一”。学员可以参与“重走调查路”田野实践,在当年毛泽东召开农民座谈会的旧址,模拟“如何通过访谈发现社会矛盾”。这种参与式教学,将革命方法论转化为现代治理能力训练,契合了中央“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的指导精神。

韶山的红色教育尤其强调“问题导向”。例如在专题研讨中,常设“从1927年农运看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对比议题,引导学员思考:当年毛泽东通过调查发现“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今天如何从基层调研中识别真问题?这种跨越时空的思维碰撞,正是党性教育避免形式化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韶山的教学资源不仅限于革命遗址。新建的“毛泽东与韶山特别支部”数字馆,运用VR技术还原1925年毛泽东在阁楼建立中共韶山支部的场景。这种科技赋能,让学员能“穿越”到历史现场,直观感受“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创新如何萌芽。

作为全国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韶山正探索教育模式的迭代升级。例如将红色研学与乡村振兴结合,学员在参观滴水洞后,需分组设计“红色文化赋能村集体经济”的提案。这种设计打破了“参观+听课”的单一模式,使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从历史纵深看,韶山的精神内核在于“从实践中来”的智慧。1927年的农运调查启示我们:真理往往藏在群众的柴米油盐中。今天的韶山干部培训,正是通过激活这些历史密码,帮助学员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找回“蹲下去看蚂蚁”的调研本色。这种教育,远比口号式的宣誓更有生命力。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