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石油钻探人的精神淬炼:在韶山寻找能源报国的初心密码

作者:小编 2025-08-14 阅读量:

1-250312000U2258.jpg

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训场上,一组身着红色工装的学员正围着一件特殊教具——按1:1复制的1925年毛泽东考察韶山农民生活时使用的"三件套":一盏煤油灯、一个笔记本、一把油纸伞。这件源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文物图录》(文物出版社2020版)的教具,此刻正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下属钻探工程公司的学员们反复观摩。灯罩上那道细微的裂痕,记录着当年毛泽东夜访农户时在田埂上摔了一跤却坚持完成调研的故事,这种"带着伤痕前进"的精神,恰好与石油人"钻透一切困难"的职业特质产生了奇妙共鸣。

此次培训是石油系统首次将韶山干部培训的专业课程与能源行业特性深度结合。教学方案中有一个独特设计:对比毛泽东1927年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调研方法与现代油气田勘探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两者看似相隔百年,却共享着同样的方法论内核——"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员们在地质图上标注潜在钻井位置时,使用的分析模板竟改编自毛泽东当年手绘的韶山阶级关系分布图,这种跨越时空的思维碰撞,让红色教育真正成为了生产力转化的催化剂。

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成为课堂焦点: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曾用"打井取水"比喻革命道理。在《毛泽东书信选集》收录的致中共湘区委员会信中,他写道:"农民如旱地求水,我们要做那掘井人,不是端水人。"这个比喻被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发成情境教学模块:学员们需要操作仿制的1920年代辘轳井,同时分析当代页岩气开发中的"水力压裂"技术原理。当浑浊的井水终于涌出时,有位学员脱口而出:"原来'能源报国'和'为人民服务'是同一口井里的水。"

钻探公司的培训创新体现在"三个转化"上: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转化为海外项目部的党建标准化流程,把"农民夜校"的经验转化为井队员工的"钻头课堂",更把韶山调查中的"蹲点调研法"转化为页岩气开发区的"地质工程师驻井制度"。教学使用的案例全部来自公司真实项目——比如将塔里木油田某区块的勘探数据,与1927年韶山农民运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凡是当年农民协会活跃的湖南乡镇,如今都是页岩气富集区。"这不仅是地质巧合,更是精神土壤的延续。"韶山干部培训的能源专题讲师这样解读。

在毛泽东少年游泳的池塘边,一场特殊的"石油版"沙盘推演正在展开。学员们要用1925年韶山党支部的"五个一"工作法(发展一个党员、建立一个农会、创办一所夜校、组建一支自卫队、解决一个实际困难),来解决当前致密油气开采中的"五个难点"。推演数据来自公司正在攻坚的四川盆地某深井项目,而评估标准却取自《韶山志》里记载的"农民运动成效测量表"。这种古今标准的融合,让技术攻关意外地获得了历史维度上的方法论支持。

从韶山冲的煤油灯到数字化钻井指挥中心,这次培训证明:红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把精神密码转化为行业语言。当石油人在井场晨会上讨论"如何用韶山调查的方法分析岩芯数据"时,他们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能源版"群众路线——地层深处的油气藏,就是当代石油人要发动的"新群众"。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