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湘潭的青山翠柏间,韶山以其独特的红色基因,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韶山精神。作为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核心价值,这种精神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为新时代的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走进韶山,每一处革命遗迹都在诉说着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1959年6月26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记载,毛泽东同志在阔别32年后重返故里,专程视察了韶山学校。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与师生亲切交谈约40分钟,详细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并挥毫题写"韶山学校"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语重心长地嘱托:"一定要把韶山学校办好。"这一历史细节,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也成为韶山党性教育中常被引用的经典案例。
韶山精神的第一个鲜明特质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参观者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这种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精神,正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如今,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展陈中,杨开慧"牺牲我小,成功我大"的绝笔信、毛岸英"不搞特殊"的家风故事,都在无声地诠释着这种理想信念的力量。
实事求是的作风是韶山精神的又一重要内涵。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创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他亲自编写《农民识字课本》,用"打土豪、分田地"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启发农民觉悟。这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对当前党员干部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韶山党性教育特别注重引导学员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是韶山精神最动人的底色。1959年那次回乡,毛泽东看到乡亲们生活仍然艰苦,难过得彻夜未眠。他在故居前与乡亲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这种深厚的人民情怀,正是韶山精神的核心所在。今天,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中,这个感人故事总能让参观者深刻体会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在韶山精神中熠熠生辉。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陈着他生前用过的一件睡衣,上面竟有73个补丁。这种朴素节俭的作风,与当前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高度契合。韶山党性教育通过展示这些实物史料,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开拓创新的胆识气魄是韶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时写下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展现的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今,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创新开发了"重走毛泽东求学路"等体验课程,让学员在行走中感悟这种开拓进取的勇气。
韶山精神的传承需要创新载体。近年来,韶山创新打造了"互联网+红色教育"模式,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线上党课,使红色教育焕发新的活力。韶山党性教育也与时俱进,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韶山精神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通过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系统学习,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筑牢信仰之基。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韶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寻根,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