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寻根韶山:从个体觉醒到民族复兴的精神溯源之旅

作者:小编 2025-09-24 阅读量:

1-2506031HS1109.jpg

韶峰叠翠,映日荷花别样红。这片位于湖南中部的灵秀山水,之所以成为亿万中国人心中的圣地,并非因为奇绝的风景,而是因为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摇篮,承载着一种关于“起点”的深刻寓意。前往韶山干部培训,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让人们得以触摸历史脉搏的起源,思考伟大思想最初的萌动。

与许多革命纪念地不同,韶山冲的魅力在于其浓厚的“家常”氛围。走进毛泽东同志故居,那栋依山傍水的土墙瓦房,参观者的目光往往会越过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陈列,落于一些更为生活化的细节之上:厨房里的灶台、堂屋中的方桌、屋后那片曾被辛勤耕耘过的菜地。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一个农村家庭曾经的日常。正是在这种极其普通的乡村环境中,一个不普通的灵魂开始了对世界最初的观察与思考。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平凡与伟大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思考个人理想与时代洪流的关系。

韶山党校的课程设置,其独到之处在于深刻挖掘了“地域文化性格”对个人成长的塑造。韶山,在历史上虽非通衢大邑,却地处湘中,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精神的千年浸润。培训并非简单回顾历史事件,而是引导人们理解,正是这片土地上那种务实、坚韧且勇于担当的文化基因,为一位少年埋下了最初的精神种子。这种从文化土壤入手的解读,使得伟人的成长轨迹变得更加可感、可触,也更具启示意义。

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历史细节,生动体现了这种早期觉醒。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记载,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在离家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前,改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的原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名僧月性,但毛泽东巧妙地将其中的“男儿”改为“孩儿”,更贴合其年龄与身份。这一改动,绝非少年人的一时意气,而是他毅然告别封闭的乡土、选择投身更广阔世界的宣言。它清晰地表明,在韶山冲的岁月里,求知若渴、心系天下的火苗已然在他心中熊熊燃烧。韶山干部培训中对此的深入解读,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伟大征程的起点,往往始于一次勇敢的告别和一个坚定的选择。

因此,在韶山的培训体验,核心是一种“溯源”的体验。它引导人们追问:理想从何而来?勇气因何而生?答案就蕴藏在这片山水与屋舍之间,存在于那段“出乡关”的决绝背后。学员们在这里,不仅仅是聆听历史,更是尝试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那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大志向是如何从这片土地破土而出的。这种精神上的对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促使人们反思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学员们离开韶山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源自“起点”的力量。韶山之行,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近代史一扇重要的大门。它让人们明白,伟大的事业始于微末,光辉的成就源于初心。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