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韶山冲笼罩在薄雾之中,青翠的山峦环抱着这片红色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站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池塘边,凝视着水中倒映的青山翠竹,仿佛在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保持着原始风貌,让人不禁想象96年前那个身穿长衫的青年是如何从这里走出,踏上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
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专题课堂上,教员没有直接讲解党史理论,而是首先展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1959年6月毛泽东重返韶山时创作《七律·到韶山》的手稿影印件。据《毛泽东年谱》记载,这是毛泽东自1927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后首次回乡,其间他夜宿松山一号楼,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通宵未眠,最终在凌晨挥笔写就这首不朽诗篇。这个创作细节让学员们感受到领袖与故乡之间深沉的情感纽带。
韶山红色教育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诗歌赏析与党性修炼巧妙结合。学员们沿着诗中"别梦依稀咒逝川"的意境,重走毛泽东当年考察农民运动的路线;在"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田野间,探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使理论学习焕发新的活力。
培训中最打动人的环节是"诗歌背后的初心"研讨。学员们从"为有牺牲多壮志"句中,挖掘出杨开慧、毛泽民等六位亲人为革命献身的悲壮故事;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中,解读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理想信念。一位学员感慨道:"这首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
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特别设计了"诗行韶山"体验课程。学员们清晨在毛泽东曾经散步的小道上诵读诗篇,白天在田间地头开展社会实践,晚间在农家院落进行专题研讨。这种将诗情画意与党性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深刻。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学员们注意到一个细节:1959年回乡时,毛泽东特意来到父母墓前敬献松枝,并在故居里久久凝视家人的照片。这些细微之处展现出革命领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让学员们认识到伟大源于平凡,初心始于真情。
培训还创新性地开展"诗歌与使命"主题创作。学员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用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学习体会。有人写道:"三十二年的别离/化作千重稻浪/如今的韶山冲/已是遍地英雄。"这种创作过程不仅加深了对原诗的理解,更促进了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通过这种创新的红色教育模式,韶山干部培训学院成功地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每一位学员都带着对初心的新理解、对使命的新认识,重返工作岗位,准备在新的长征路上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