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韶山冲笼罩在薄雾之中,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荷塘泛着粼粼波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学员们站在塘畔,凝视着水中倒映的青山翠竹,仿佛在寻找公平交易与红色基因的精神连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景致都保持着原始风貌,让人不禁思索94年前那个身穿长衫的青年是如何从这里走出,最终改变中国命运的。
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专题教学中,教员展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曾创办20余所农民夜校。他亲自编写教材,用"手""脚"等常见字作教材,教农民认字的同时传播革命道理。这种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工作方法,让从事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学员们深受启发。有人感慨:"当年毛泽东用最朴素的方式启发民智,今天我们要用最透明的交易服务民生。"
韶山干部培训课程创新设置了"从农民夜校到阳光交易"专题研讨。学员们围绕毛泽东当年在韶山开展农民教育的创新实践,结合当前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透明化改革展开热烈讨论。有学员动情地说:"毛泽东在韶山点燃的星星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今天我们推进的阳光交易,也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最终建成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交易体系。"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学员们注意到一个感人细节: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使用的调查方法极其细致。他不仅召开座谈会,更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坐一条板凳,用当地方言交流,记录下最真实的情况。这种深入基层、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从事交易监管的学员们深有感触。有人说:"这提醒我们,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更要深入市场一线,了解各方主体的真实需求。"
培训期间,学员们重走了毛泽东少年时期劳动过的稻田小路。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声。有学员深有感触地说:"站在这片土地上,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此次培训特别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学员们举行了庄严的敬献花篮仪式。阳光下,毛泽东铜像熠熠生辉,仿佛注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许多学员表示,这个仪式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涵。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