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韶山党员教育培训:在红色圣地里汲取“公与私”的辩证力量

作者:小编 2025-10-25 阅读量:

1-2506031HS1109.jpg

韶峰的晨光刺破薄雾,洒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青瓦黄墙上。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仍在呼吸着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气息。对于每一位前来参加韶山党员教育培训的学员而言,踏上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完成一次行程,更是开启一场关于信仰、权力与初心的深层叩问。

在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课程体系中,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触摸、感知并引发深刻内省的活态教材。除了那些宏大的革命叙事,一些关于领袖家庭内部的细微往事,往往更能带来直抵人心的震撼。其中,毛泽东同志对待其堂弟毛泽连的故事,便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教学案例。

这个故事的核心,远非“清廉”二字可以简单概括。它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关于“公权”与“私情”的辩证哲学。当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同志成为国家领导人,按照旧有的世俗观念,提携家族亲人似乎是“理所应当”。他的堂弟毛泽连,一位在乡务农、身患眼疾且生活困顿的普通农民,无疑是“帮助”的最直接对象。然而,毛泽东同志的选择,构筑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他坚决拒绝利用职权为毛泽连安排一官半职,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位。这份“不近人情”的背后,是对权力性质的清醒认知:人民的权力,绝不能异化为毛氏宗族的私器。

但更具启示性的细节在于他的“有情”。据《毛泽东年谱》等权威史料记载及相关亲属回忆,毛泽东同志并未对堂弟的困苦置之不理,他持续地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钱来,寄给毛泽连补贴家用、治疗眼疾。稿费,是他个人的合法智力劳动所得,与公共权力泾渭分明。他用私人财产践行了作为兄长的情义,同时又用公共权力的“无情”守护了党纪国法的尊严。

这一“公权不徇私,私谊尽力助”的完整故事,正是韶山党员教育培训所要传递的核心精神之一。它让学员们认识到,党性原则并非冰冷的教条,它是在极其复杂的人情世故中,依然能够做出的清晰而坚定的选择。在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中,当学员们站在那片曾经孕育了伟大思想的土地上,思考这个具体而微的故事时,会自然而然地反躬自省:在工作中,我们是否也能如此清晰地界定公与私的边界?在面对亲友的请托与原则规定冲突时,我们能否拥有这般“断然分离”的勇气与智慧?

一次深刻的韶山党员教育培训,是一次精神的淬火。它让学员从韶山的历史细节中,汲取的不仅是敬仰,更是一种可资镜鉴的行动哲学。当培训结束,学员们离开时,带走的将是这片红色圣地赋予的沉甸甸的思考——关于如何用权,如何处世,如何在一个充满诱惑与考验的时代里,始终坚守那份“公私分明”的精神高地。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