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韶山冲,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山峦,空气里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来到这里参加韶山干部培训的人们,脚步不由自主地放得很轻,他们仿佛踏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历史回响的“磁场”。这里的每一缕风,似乎都在传递着一种深沉的力量。
在韶山党性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中,人们的目光往往会超越那些宏伟的纪念馆,投向那些更具体、更微小的历史坐标。其中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细节,发生在1925年一个夏夜,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阁楼上。彼时,毛泽东以养病为名回到家乡,但他所做的,却是进行一场开创性的社会实践。根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等权威史料记载,他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敏锐地识别并培养了毛新梅、李耿侯等几位本地核心农民积极分子。就在那间低矮的阁楼上,他亲手创建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中国农村最早的基层党组织之一。
这个历史片段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开创性。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原理:真正的革命火种,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从社会的最基层、从对民众疾苦的深刻体察与信任中“生长”出来的。毛泽东没有带来一支现成的队伍,他是在泥土中识别出了那些最坚韧的种子,并赋予了他们信仰与组织的力量。这恰恰是当代韶山干部培训希望传递的核心启示:力量源于基层,智慧来自群众。
因此,在韶山的培训,远非一次简单的知识灌输。它是一次对感知力的唤醒。参与者被引导着去思考:在当年那样一个信息闭塞、强敌环伺的环境里,一位领导者是如何精准地“看见”那些散落在田埂间的潜在力量,并将他们凝聚成改变历史洪流的?这种“看见”的能力,这种与基层血脉相连的直觉,比任何管理理论都更为根本。韶山党性教育基地所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重新校准坐标、找回初心的场域。
当培训结束,学员们们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他们会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与使命:如何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去发现和凝聚那些“毛新梅”与“李耿侯”?如何构建一个能真正扎根、具有生命力的“特别支部”?这次韶山干部培训,成了一次关于组织起源与生命力的深刻启蒙,它让历史照进了现实,让信念化为了可操作的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