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韶山,层林尽染,漫山红遍。某市城市管理局的学员们踏着晨露,走进这片被革命精神浸润的土地,开启了一场以“循足迹、悟初心”为主题的韶山红色教育。与以往不同,这次培训在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精心设计下,摒弃了传统说教,转而引导学员通过历史细节感知精神脉动,在时空对话中实现思想淬炼。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一份特殊的账簿引起了学员们的驻足深思。这是一本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亲自记录的收支账册,现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泛黄的纸页上,工整的小楷详细记载着每一笔经费的来龙去脉:夜校的灯油钱、印刷传单的纸张费、接待农运骨干的伙食开支,甚至精确到分厘。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与韶山农民运动》的权威记载,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毛泽东始终坚持“收支两条线”,将有限的经费全部用于革命事业,从未因个人原因动用分文。
这个看似平凡的历史细节,却在市城市管理局的学员中引发了强烈共鸣。一位学员凝视着这份账簿,内心深受震撼。他联想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每一笔预算、每一个项目,不正是需要这种“锱铢必较”的严谨作风吗?这份跨越近百年的账册,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共产党人最本真的品格——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在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组织的专题研讨中,学员们围绕“新时代如何传承清廉作风”展开热烈讨论,这种从历史细节中自然生发的思考,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具说服力。
培训期间,学员们沿着毛泽东少年时期劳动过的田埂小路行走,在晒谷坪上聆听“毛泽东与一担水桶”的故事,在打谷场上重温入党誓词。韶山干部培训基地创新采用“情景体验+主题研讨”的模式,让红色历史从静态的展陈中“走”出来,成为可感知、可互动的生动教材。特别是在毛泽东亲手创办的农民夜校旧址,学员们坐在当年的长条板凳上,仿佛能听到夜校里传来的读书声,看到煤油灯下毛泽东与农民促膝长谈的身影。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韶山红色教育的效果更加深入人心。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次培训,他们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一位负责市容环境管理的学员感慨道:“就像毛泽东当年从一担水桶、一本账簿做起,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也需要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精神,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
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市城市管理局的学员们结束了这次精神洗礼。他们表示,要将韶山精神转化为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在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上下更大功夫,让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为民初心,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