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某市建筑科学院组织党员干部奔赴湖南韶山,在红色圣地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建筑科技与初心使命"主题韶山红色教育活动。此次培训将革命传统与建筑行业特色深度融合,在追寻初心的同时,为科技创新注入精神动力。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学员们驻足于一件特殊的展品前——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使用过的桐油灯。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在这盏灯下,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重要著作的初稿。微弱的灯光照亮了韶山冲的夜晚,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这个细节让从事建筑照明设计的学员们深受触动,重新思考光的意义与价值。
此次培训特别安排在韶山党性教育基地进行专题教学。课程以"从革命战略到建筑规划"为主线,引导学员将毛泽东同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军事思想,运用于解决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一位参与高层建筑抗震研究的学员表示,这种跨界的思维碰撞带来了全新的研发思路。
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学员们对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进行了专业考察。他们发现,这座历经百年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这种将专业视角融入红色教育的创新方式,使韶山红色教育更加贴近科研人员的思维习惯,实现了历史与专业的对话。
韶山党性教育基地为此次培训量身定制了"建筑与使命"情景党课。课程以毛泽东同志早年开展农村调查的方法论为切入点,引导建筑科研人员思考如何将"深入实地调研"的优良传统,运用于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前沿领域。学员们通过模拟制定"革命老区建筑改造技术方案",将党性修养与专业能力提升有机结合。
在专题研讨环节,学员们围绕"从延安窑洞到现代建筑"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结合韶山精神,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多位学员表示,这次讨论为他们正在进行的"适老化建筑改造"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此次韶山红色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革命精神与建筑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紧密相连。在结业仪式上,学员们用建筑模型的方式,创作了"初心之灯"艺术装置,将韶山的桐油灯与现代建筑中的照明系统进行艺术化结合,寓意着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
通过此次培训,建筑科学院的党员干部不仅深化了对初心使命的理解,更找到了推动建筑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大家表示,要将韶山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在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次独具特色的韶山党性教育基地培训,实现了红色教育与科研创新的完美融合,为专业科研机构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