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韶山峰峦叠翠,毛泽东同志故居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作为韶山红色教育基地,这里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他们在此追寻革命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在韶山烈士陵园,毛泽建烈士的墓碑静静矗立。这位毛泽东的堂妹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根据《中共党史人物传·毛泽建》及衡山县地方史志记载,1929年8月20日,毛泽建在衡山县城关马王庙坪英勇就义,年仅24岁。
毛泽建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信仰形成的真实过程。她本名毛达湘,在毛泽东影响下投身革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据《湖南妇女运动史》记载,她曾任衡阳妇女运动指导员,领导开展妇女解放运动。从反抗封建束缚的农家女子,到坚定的革命者,她的转变是当时进步青年追求真理的缩影。
历史资料显示,毛泽建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1928年初,她参加湘南起义,与陈芬一起组织游击队,在耒阳等地开展武装斗争。同年5月,因叛徒出卖,夫妻二人同时被捕。陈芬不久遇害,毛泽建在狱中产下孩子后仍坚持斗争。
在衡山监狱的岁月里,毛泽建的表现令人动容。据同狱难友回忆,她虽受尽酷刑,却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气节。她鼓励狱友:"革命总是要流血的,但革命者的血不会白流。"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成为韶山干部培训中探讨理想信念的生动案例。
就义前的细节更显其信仰坚定。据《衡山县志》记载,临刑前,敌人要她跪下,她昂首挺立说:"要我跪,除非日头从西边出!"随后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这个真实的历史片段,在韶山党性教育中常常引发学员深思: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年轻女性如此从容面对死亡?
从毛泽建想到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这种满门忠烈背后,是一种超越个人生死的大爱。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研讨中,学员们逐渐理解:真正的信仰,必然包含着对个人利益的超越,对家族情感的升华。
历史研究显示,毛泽建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将她的遗体安葬在衡山县城南湘江岸畔的西溪桥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其迁葬至韶山烈士陵园。这个细节折射出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
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毛泽建烈士的事迹依然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在韶山干部培训的课堂上,学员们通过这段真实历史,思考着如何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当学员们结束在韶山党性教育的学习,重返各自岗位时,带走的不仅是一段红色记忆,更是一种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自觉。
韶山的红色基因,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细节得以传承。这片土地告诉我们: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生死考验中的坚定选择;党性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血脉的价值追求。从毛泽建到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用生命书写的答卷,至今仍在启迪着后来者的心灵,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