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韶山,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山冲,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学员们静静地走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他们的脚步不约而同地放得很轻,仿佛生怕惊扰了这片土地沉睡的记忆。这是某省科协党务干部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们,正开启一场触及灵魂的韶山红色教育之旅。
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堂屋里,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墙角那盏古老的油灯上。玻璃罩内的灯盏已经锈蚀,灯芯似乎还保留着百年前的模样。一位学员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他的思绪飘向了1925年的那个冬夜——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就是在这盏油灯下,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初稿。此刻,他仿佛看见那个清瘦的身影正伏案疾书,灯影在土墙上摇曳,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路。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颤。
走进韶山党性教育基地,一场题为《从韶山出发看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场教学正在进行。授课老师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特意选择在韶山银田寺的白果树下召开座谈会。据《韶山志》记载,当时参会的农民最初不敢说话,毛泽东便用当地方言与他们拉家常,从收成谈到税赋,渐渐打开了大家的心扉。一位学员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真正的调研,需要放下身段的诚意。”他的内心泛起涟漪,思考着如何在科协工作中更好地倾听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学员们举行了庄严的瞻仰仪式。当《东方红》的旋律响起,一位两鬓微霜的学员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他后来在心得中写道:“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不忘初心’。我们科协工作者要守的初心,就是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这种情感的共鸣在队伍中无声地传递着,每个人的表情都显得格外肃穆。
这次韶山红色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历史感悟与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度链接。在分组讨论中,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中年干部主动发言:“看到毛主席在韶山建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历程,我想到的是如何在新型研发机构中建立健全党组织。虽然时代不同,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的发言引发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结合科协工作的特点,探讨如何加强科技界的政治引领。
夜幕降临时,学员们自发组织了一场主题沙龙。窗外是韶山静谧的夜空,室内是思想碰撞的火花。一位年轻干部感慨道:“今天在滴水洞看到的毛主席晚年阅读的书籍清单让我震撼,那些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书籍,说明伟人始终保持着对科学技术的高度关注。这提醒我们,科协工作不仅要服务科技工作者,更要引导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五天的韶山党性教育基地学习即将结束,但学员们的精神蜕变才刚刚开始。返程的大巴车上,没有人低头玩手机,大家或是凝望窗外的红色热土,或是在学习手册上认真记录心得。一位学员在笔记的最后一页写道:“我们要做科技工作者与党之间的连心桥,就像当年韶山冲的那盏油灯,虽然微弱,却要努力发出照亮前路的光。”
作者: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