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韶山启示:从“一号工程”看新时代的党性修养

作者:小编 2025-11-10 阅读量:

韶山红色培训基地

清晨的韶山冲笼罩在薄雾中,青瓦泥墙的故居静静伫立,前来参加韶山党性教育的学员们穿过塘边小路,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历史的细节,而其中最令人深思的,莫过于隐藏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背后的建设智慧。

在纪念馆参观时,许多学员并未意识到,这座依山就势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据《杨尚昆日记》等史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启动的“韶山一号工程”——即纪念馆建设工程,中央明确提出了“勤俭节约、不扰民”的原则。工程团队严格遵循这一指示,将馆址选定在引凤山的山坡地上,整个建设过程未拆一间民房,未占一片良田。这种对土地和民众的尊重,让来自城市规划部门的学员陷入沉思: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群众利益的坚守?

沿着韶河漫步,学员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纪念馆的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层层抬升的坡屋顶与山势浑然一体。这种“不破坏山水脉络”的设计理念,正是“一号工程”务实作风的具体体现。一位学员感慨道:“这哪里是简单的纪念馆,分明是一部写在山水间的哲学著作。”在韶山红色培训基地的专题讨论中,大家逐渐领悟到,真正的党性不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中,更蕴含在这种对细节的坚守和对初心的践行里。

毛氏宗祠里保存的农民夜校旧址,向学员们展示了另一种智慧。1925年,毛泽东在这里用最朴素的方式开启民智——门板当黑板,炉灰做粉笔。这种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与后来“一号工程”的建设理念一脉相承。在韶山党性教育的实践课上,学员们尝试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探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开展基层工作。一位学员在笔记中写道:“真正的创新不是资源的堆砌,而是在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

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里,毛福轩、毛新梅等早期党员的事迹让学员们看到了党性修养的微观实践。这些普通农民出身的党员,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与“一号工程”中体现的务实精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党性的锤炼不仅需要理想信念的引领,更需要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处理具体问题的智慧和方法。

夕阳西下时,学员们登上纪念馆后的山坡。从这里俯瞰,整个建筑群如同从山体中生长出来一般,与周围的田园、村落和谐共存。这个视角让学员们真切体会到“一号工程”的深远用意——它不是要建造一个突兀的纪念物,而是要创造一个能与这片土地持续对话的空间。在韶山红色培训基地的最后一课,教员引导大家思考:新时代的党性修养,如何像这座纪念馆一样,既坚守本质,又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离别时,学员们带着特殊的收获踏上归程。他们明白,韶山的精神财富不仅存在于历史故事中,更存在于像“一号工程”这样的实践智慧里。这次在韶山党性教育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将崇高理想与务实作风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是一种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的决策逻辑,是一种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创造最大价值的创新思维。这些启示,将如韶山的晨雾般浸润他们的工作实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