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追寻伟人足迹 铸箭苍穹 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院韶山红色教育淬炼航天初心

作者:小编 2025-11-06 阅读量:

52605733.jpg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院的党员代表们,怀揣着对航天事业的赤诚与对革命圣地的向往,踏上了湖南韶山这片红色热土,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一次深刻而富有意义的韶山党员培训。此次培训并非一次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场旨在从中国革命的原点汲取智慧,并将其转化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磅礴动力的精神淬火之旅。

韶山,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人们熟知的是这里走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但一个常被忽略却又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细节是: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在离家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前,曾抄写下一首日本人西乡隆盛的诗,改动了几个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改写后的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湖湘少年冲破地域局限、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这份从韶山冲里萌发的“出乡关”之志,正是后来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精神的早期萌动与人格化缩影。

从“出乡关”到“上九天”:精神脉络的时空接力

研究院的党员们在此次韶山党员培训中,深刻感悟到这种“出乡关”精神与航天精神的内在契合。当年,毛泽东等革命先驱走出乡关,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今天,一代代航天人告别繁华都市,隐姓埋名于戈壁荒漠、坚守在科研一线,正是新时代的“出乡关”——他们的目标是更为浩瀚的宇宙苍穹。这种精神上的传承,是一种从“立足中国,改变世界”到“立足地球,探索太空”的志向升华。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故居,学员们通过一件件朴素的文物、一段段珍贵的史料,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伟人的成长史,更是一种敢于突破、敢于开拓的初始勇气,这种勇气对于攻克航天领域“卡脖子”技术难关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蕴。

求是精神与严慎细实:方法论的内在共鸣

韶山时期所体现的调查研究精神,也与航天事业的科研准则高度呼应。青年毛泽东在韶山及周边地区的早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看作是其后来倡导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的萌芽。航天事业更是如此,每一项成功都建立在无数次严谨的计算、试验和验证的基础之上。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所承载的求真务实基因,与航天人“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在思想方法层面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学员们认识到,无论是探寻中国革命的正確道路,还是探索宇宙空间的未知奥秘,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此次在韶山党员培训的学习,让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院的党员们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溯源。他们将从韶山这座精神富矿中汲取的初心力量,转化为“铸箭苍穹、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融入到每一个零件的打磨、每一次数据的核算、每一次任务的发射中,让红色基因在航天事业的蓝色天空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