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韶山冲笼罩在薄雾之中,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学员们沿着青石小路走向毛泽东同志故居。这片山水不仅孕育了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更成为当代共产党人淬炼党性、追溯初心的精神家园。在韶山党性教育的课程中,学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在韶山学校宽敞的校园里,一块镌刻着"韶山学校"四个大字的校匾静静诉说着一段感人往事。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52年冬,毛泽东在审阅韶山学校建设规划时特别指示:"要把学校办得既美观又实用,要让农民的孩子都能上学。"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重返韶山时特意视察学校,当看到学生们在新建的教室里认真读书时,他欣慰地说:"这就是希望啊。"这个细节生动体现了一代伟人对基层教育的深切关怀,也成为今天韶山干部培训基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教材。
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晒谷场上,学员们驻足沉思。1925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创办了韶山第一所农民夜校。据《韶山志》记载,他亲自编写教材,用"手""脚"等常见字来启发农民觉悟。这种扎根群众、唤醒民众的教育方法,至今仍是韶山党性教育中倡导的工作方法。在当今的韶山干部培训基地教学课程中,这个案例被深入解读为共产党人始终要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毛氏宗祠里的农民夜校旧址保存完好,木黑板上依稀可见当年的粉笔痕迹。据史料记载,毛泽东采用形象教学法,比如把"工"字解释为"顶天立地",寓意工人伟大;把"人"字比作"相互支撑",阐述团结互助的道理。这种深入浅出的教育智慧,如今已融入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案例教学中,启发着当代干部探索更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
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内,展示着毛福轩、毛新梅等早期党员的事迹。这些普通农民出身的党员,在毛泽东的启发下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他们利用各种身份作掩护,在韶山一带发展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这种将理想信念扎根于基层的实践,正是当代韶山党性教育强调的"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精神的源头活水。
在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专题课上,教员引导学员思考:为什么在1925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革命的火种会选择在韶山这样偏僻的山村点燃?随着讨论的深入,学员们逐渐理解,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早期实践。毛泽东通过创办农民夜校、建立雪耻会等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转化为农民能够理解的朴素道理,这种深入浅出的传播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