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南湘潭那片丘陵环抱的土地上,韶山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处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精神圣地。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存在,让这片土地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纪念意义,成为当代共产党人进行精神溯源的重要场域。
韶山冲上屋场的那栋土墙瓦房,见证着一个普通农家与中国革命命运的交汇。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记载,1959年毛泽东重返韶山时,在父母墓前深深鞠躬,并写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这个细节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孝道,更隐喻着共产党人对人民“虽死犹生”的庄重承诺。在韶山党性教育中,这一场景常被引申为对党的根本宗旨的深层思考——我们的一切奋斗,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毛氏宗祠的青砖黛瓦间,保存着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痕迹。据《韶山毛氏家训》记载,其中特别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训诫。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与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对党员的要求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课程设计中,学员们通过对比研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党的纪律规矩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封1921年毛泽东写给亲友的信件原件。信中明确表示“舍小家为大家”,决心投身革命。这一珍贵文物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民族解放的必然联系。当代共产党人在这件文物前的沉思,实则是对“两个维护”的深刻体悟——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正是源于无数这样的个人选择所凝聚的集体意志。
韶山烈士陵园安葬着140多位革命烈士,其中不少是毛泽东的亲人。据《韶山志》统计,在革命年代,韶山每三位共产党员中就有一人牺牲。这个数字背后,是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不惜付出一切的真实写照。韶山党性教育通过讲述这些牺牲故事,让学员理解遵守党的纪律不仅是组织要求,更是对先烈们用生命捍卫的理想信念的传承。
毛泽东少年时代劳作过的稻田,如今成为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场所。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课程安排中,学员们在这里体验农耕,不仅是感受劳动艰辛,更是在重构与土地的联结。这种联结提醒着每一个党员,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在人民之中,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
韶山水库是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亲自考察并提议修建的水利工程。据当地老人回忆,毛泽东特别叮嘱要“保证质量,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这一细节折射出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在当下的党性教育中,这一案例常被用来阐释什么是真正的“政绩观”——任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民的切身利益。
在韶山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特别设置了“星空下的思考”环节。在韶山清澈的夜空下,学员们回顾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论述,思考个体与组织、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这种体验让党章党规党纪的学习,从条文记忆升华为对党的组织原则的深刻认同。
韶山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记忆,这些记忆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党性教材。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让党性教育从课堂走向现场,从理论灌输转向情感共鸣。在这里,学员们通过触摸历史、感受细节,完成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从而更加坚定地遵守党的纪律,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宗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永葆初心、不辱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