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韶山冲,稻浪泛金,桂香暗浮。来自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踏上这片红色沃土,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淬炼与专业融合之旅。此次培训突破传统模式,将农业科研者的专业视角融入红色教育体系,开创了"科技兴农与初心使命"专题研修新模式。
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晒谷场上,学员们驻足良久。根据《韶山志》记载,1959年毛泽东回乡时,特意抓起一把谷粒掂量分量,仔细询问亩产量和病虫害防治情况。这个细节被韶山红色教育课程深度挖掘,转化为"从一把谷粒看治国理政"的现场教学课。教员引导农业专家们思考:如何将领袖对粮食安全的深切关怀,转化为现代农科研究的使命担当。
专题研讨环节别开生面。在毛泽东少年时代劳动过的稻田旁,学员们围绕"红色基因与种子基因"展开热烈讨论。有位育种种质资源专家感慨:"就像革命需要火种,农业振兴更需要好种子。这趟培训让我明白了,科研论文不仅要写在期刊上,更要写在大地上。"另一位从事土壤保护的研究员补充道:"当年主席关心粮食产量,今天我们研究黑土地保护,本质上都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韶山干部培训学院为农科专家量身定制了"科技报国初心"情景党课。在1966年毛泽东秘密回乡居住的滴水洞一号楼,学员们通过档案照片看到书桌上摆放的农业书籍和土壤样本。据《毛泽东晚年生活纪事》记载,即便在特殊时期,他仍持续关注农业科技进展。这个发现让学员们深感震撼,有人坦言:"原来科技创新始终是国家领导人心系的大事,我们更应增强攻关克难的责任感。"
现场教学环节独具匠心。在韶山农业示范基地,学员们一边察看水稻长势,一边聆听教员讲述1959年毛泽东与当地农民测算产量的故事。这种将红色历史与现代农业交织的授课方式,使专家们直观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有位从事智慧农业研究的学员表示:"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科技赋能农业不仅要追求技术前沿,更要传承深入田间地头的务实作风。"
情感体验课程尤为动人。在夜幕降临时分的专题座谈会上,学员们手持稻穗分享心得。一位年长的育种专家动情地说:"这金黄的稻穗让我想起饥荒年代的岁月。我们现在研究分子育种技术,就是要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得更牢,这或许就是对初心最好的践行。"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悟,展现了韶山红色教育带来的深刻思想升华。
结业仪式上,每位学员都提交了特殊的"作业"——将红色感悟与专业研究结合的实施方案。有人提出组建"红色农科服务队",有人计划设立"初心使命实验室",还有人建议建立科研成果伦理评估体系。这些创意方案体现了培训产生的实际效果,彰显了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