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某高校党委组织部的教师们,暂别大学校园的朗朗书声,踏上了这片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热土。与以往侧重理论学习的培训不同,此次在韶山干部学院开展的韶山红色教育,更像是一次针对“问题意识”的寻源与锤炼,旨在回答“教育者如何先受教育”这一根本命题。
步入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份泛黄的手稿复印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早期文稿》记载,1917年暑假,年仅24岁的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身无分文,游历了湖南五县,进行“游学”式社会调查。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与农民、船夫、商人、官吏等各色人等深入交谈,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与人民的疾苦。这段经历,并非简单的青年冒险,而是一次自觉的、深入基层的“问题发现之旅”。它深刻地揭示了青年毛泽东何以能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透彻理解的源头——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书本中,更在广阔天地间;真正的问题,不仅存在于理论推演里,更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这一历史细节,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深刻的镜鉴。在韶山红色教育的专题研讨中,教师们深受触动:我们是否有时也困于“象牙塔”,与鲜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隔膜?我们的研究课题,是否真正回应了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需?青年毛泽东的“游学”经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崭新思考维度。它让学员们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动走向实践前沿,才能让党性教育、思政工作更具生命力与说服力。
韶山干部学院的课程设置,巧妙地将历史启示转化为现实方法论。培训不仅安排了现场教学、情景体验,更组织了以“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真问题与实对策”为主题的结构化研讨。学员们围绕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如何破解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等具体问题,结合在韶山的所学所感,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学模式,使得韶山红色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成为一场激发思考、凝聚共识的头脑风暴。
因此,这次韶山之行,本质上是一次党性修养的“实践论”课。它让高校组织工作者们深刻体会到,坚强的党性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对国情的深切体察,源于对人民命运的深刻关怀。如同青年毛泽东通过社会调查奠定其革命思想的基础一样,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沉下去,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