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的名字,与一代伟人的成长紧密相连,但这里的韶山红色教育所传递的,远不止于个人的丰功伟绩。它更像一座立体的精神桥梁,连接着家庭的付出、革命的意志与民族的命运。走进韶山,实质是走进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家庭剖面,感受那份由至亲骨肉共同书写的忠诚与牺牲。
在众多的革命故事中,杨开慧在韶山的短暂足迹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1930年,年仅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鲜为人知的是,在牺牲前近三年漫长的牢狱生涯中,她经受住了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展现了惊人的革命坚定性。根据《杨开慧》传记等权威史料记载,她在狱中曾留下这样的心声:“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这个细节,撕开了宏大叙事的一角,让我们看到坚定的革命者内心最柔软的牵挂。这份牵挂,正与韶山毛家牺牲的六位亲人血脉相连。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深层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理解这种“小家”与“大家”的深刻抉择,从情感共鸣升华为理性认同。
因此,高层次的韶山红色教育,其力量在于情感的触动与价值的重塑。它让学习者认识到,革命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像杨开慧这样的个体、无数个家庭,用最珍贵的情感、最宝贵的生命共同铸就的。在韶山,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有温度、有血肉的信仰。这种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直抵人心的浸润,它回答的不仅是我们“从哪里来”,更是我们“为何能走到今天”。
基于这样的定位,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教学实践尤为注重情境的营造与思辨的引导。培训绝非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烈士陵园等特定场域,通过精心设计的现场教学,让历史场景成为最生动的教材。学员们在这里思考的,是理想信仰如何在一个普通家庭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化为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这种基于具体人物和故事的教学,比任何理论都更能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最终,在韶山的所学所感,将转化为面向未来的行动自觉。理解了杨开慧们的抉择与牺牲,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当下事业的来之不易,更能激发起在新时代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韶山红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那种超越家庭幸福的崇高追求,成为激励今天奋斗者的不竭源泉。而韶山干部培训基地,正是这一转化过程的关键催化剂,持续为党员干部补充着精神的钙质,确保革命的薪火代代相传。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