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某核心研究院的科研骨干团队,奔赴湖南韶山这片红色热土,开展了一次以“追溯初心,铸魂砺剑”为主题的深度韶山党员教育培训 。此次培训并非一次普通的行程,而是一场旨在为国之重器的研发者们淬炼精神内核、筑牢信仰之锚的寻根之旅。
对于终日与数据、图纸和试验设备为伴的科研人员而言,从现代化的实验室来到韶山冲的泥墙瓦舍,是一次强烈的时空转换与精神洗礼。在韶山培训基地的精心组织下,培训摒弃了传统的说教,转而引导学员们通过沉浸式的现场体验,与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池塘前,学员们驻足良久。水面清波微澜,倒映着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屋宇。一位学员在沉思中感悟到,这方池塘仿佛一面历史的镜子,它不仅映照过少年毛泽东的身影,更映照出一种敢于打破常规、探寻未知的勇气。对于从事尖端船舶研究的他们来说,这种勇气与科研攻关中所需的创新魄力一脉相承——唯有跳出思维的“池塘”,才能看见更广阔的“海洋”。
此次韶山党员教育培训的核心,在于引导学员从革命历程中汲取方法论的力量。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一份1959年他回到韶山时写下的《七律·到韶山》手稿复印件,引起了大家的特别关注。诗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诗句早已家喻户晓,但学员们更关注的,是诗句背后所揭示的成功规律:任何“换新天”的伟业,都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与长期艰苦的积累。这让他们深刻联想到,国之重器的研发,从蓝图到现实,无不是几代科研工作者默默无闻、呕心沥血的“长征”,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就不可能迎来“一鸣惊人”的成功时刻。
培训期间,一场题为《从韶山到深海: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源流》的专题研讨在韶山培训基地的会场里引发思想激荡。讨论的焦点并非重复历史,而是如何将韶山精神中的“理想主义”与科研工作中的“现实主义”完美结合。有学员分享道,革命先驱是在黑暗中探寻民族解放的道路,而船舶科研者则是在科技的“无人区”探寻强国之路,两者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内核,具体化为“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科研担当。
此次韶山之行,为这群深海利器的铸造者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火”。他们带着对初心使命的更深理解、对奋斗精神的更强认同,重返科研一线。大家普遍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脚下的步伐却更加坚定。他们将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融入每一个设计、每一次试验,为确保中国船舶事业驶向更深的蓝海,注入一股源自精神源头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