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韶山冲,薄雾笼罩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晒谷坪。1925年的那个春天,杨开慧就是在这里,用一根竹竿在沙地上写下"女"字,教村里的妇女们认字。"这个字,就是我们自己。"据《杨开慧传》(湖南出版社)及湖南省档案馆史料记载,她不仅创办了韶山第一个女界联合会,更挽起裤腿走进农户家中,亲手为妇女解开缠足布。这种"用脚丈量民情"的实践精神,正是今天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最珍贵的教学资源。
在当下的干部教育培训中,韶山红色教育培训正悄然发生着范式转变。传统的"讲解+参观"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情境重构"教学法。学员们会收到一份特殊的任务卡:根据1925年杨开慧的工作日志,还原当年调解毛福轩之妹离婚案的场景。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走进现在的韶山村,采访当地妇女干部,收集当代婚姻家庭纠纷案例作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实践,让"妇女解放"这个历史命题突然有了现实的温度。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库房里,保存着一件鲜少展出的文物——杨开慧当年编写的《妇女识字课本》复写本。泛黄的纸页上有她用毛笔添加的批注:"'权'字要这样写:先有'木'(基础),再加'又'(斗争)。"这种将文字教学与思想启蒙结合的方法,启发了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课程设计。现在的党性教育课堂上,学员们要尝试用当代话语重新诠释这些百年教材,比如把"放足运动"转化为"破除形式主义"的讨论。
"当年杨开慧能说服顽固的族长支持妇女放足,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算明白一笔经济账。"韶山红色教育培训的专家在田间课堂上这样分析。她给农民算了一笔账:缠足妇女的劳动效率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这个细节被转化成现代治理案例教学——如何用群众语言解读中央政策?在韶山村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需要就"乡村振兴"主题,设计出能让村民一听就懂的实施方案。
夜幕降临时,培训班的"星火课堂"在毛泽东少年读书的南岸私塾旧址开讲。没有投影仪和讲义,只有一盏仿制的煤油灯。学员们要模仿1925年农民夜校的形式,用最朴素的言语讲述"什么是新时代的群众路线"。这种刻意"去现代化"的教学设计,源自杨开慧当年在韶山的发现:越是简陋的环境,越能检验真理的穿透力。
当下的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特别注重"痕迹教学"。在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路线图上,叠加着当代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分布;在杨开慧创办女校的旧址旁,对比展示着今日韶山女企业家的创业故事。这种并置不是简单的今昔对比,而是揭示一种方法论传承——1925年杨开慧用"解缠足布"的具象行动打破封建枷锁,今天的干部同样需要找到"解"时代难题的具体抓手。
结业考核也别具一格:要求学员带着韶山土壤回去,三个月后提交一份"生长报告"——这颗红色种子在各自工作领域结出了什么果实?有位学员在报告里写道:"我学到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杨开慧的工作方法:当她发现妇女不敢公开参加识字班时,就发明了'带针线活来掩护'的办法。这教会我,政策落地需要巧妙的转换器。"
离开韶山时,许多人会特意到女界联合会旧址前的古树下站一会儿。1925年杨开慧就是在这里对妇女们说:"解放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长出来的。"如今,韶山红色教育培训正在做同样的事——不是灌输理论,而是唤醒每个党员干部内心那颗早已种下的种子。当学员们在晒谷坪上写下新时代的"妇女识字课本",在农家院里开起21世纪的"民情调解会",韶山的红,便真正融入了血脉。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