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韶山冲薄雾缭绕,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池塘泛着微光。一群身着素色服装的学员在塘边驻足凝视,听讲解员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1959年毛泽东重返韶山时,特意来到这方池塘前,对随行人员说:"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学会游泳的,水不深,但让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这个生动的历史片段,成为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教育课程的开篇。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学员们通过"行走的党课"这一独特形式,深度体验韶山红色教育的丰富内涵。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创新设计了"五个一"教学模块:在毛泽东铜像前献一次花篮,在故居灶台边做一顿"红军餐",在纪念馆里抄写一封家书,在韶山学校旧址唱一首革命歌曲,在田间地头开展一次民情访谈。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一份泛黄的手稿引起学员们的特别关注。这是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创办农民夜校时编写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用"田"字解释阶级压迫:"上边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一竖是咱们农民,被地主老财压得直不起腰。"(《韶山志》,湖南人民出版社)。韶山红色教育的独特价值,正是通过这样的历史细节,让学员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源头活水。
培训中最触动心灵的环节,是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现场教学。当学员们看到毛泽东卧室里那盏煤油灯时,讲解员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1921年春节,毛泽东回乡发动农民运动,在这盏灯下连续工作三昼夜,起草了韶山农民协会章程。他母亲心疼儿子,悄悄在油灯旁放了一碗姜汤,直到凉了都没能送进去(《毛泽东在韶山的故事》,韶山纪念馆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让现场学员陷入沉思。
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特别注重将历史启示与当代实践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示范点"韶山村,学员们实地考察了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一位学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毛主席当年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今天我们要在这里续写新时代的创业史。"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正是韶山红色教育的鲜明特色。
夜幕降临,培训班的"红色故事会"在韶山学校老教室举行。学员们轮流讲述自己搜集的韶山革命故事,从杨开慧在韶山开展妇女工作的经历,到毛岸英回乡务农的往事。这种参与式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向灌输,让每个人都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结业仪式上,培训班创新采用了"承诺树"的形式。每位学员将写有个人承诺的红丝带系在韶山冲的松树上,这些写着"永葆为民初心""实干担当"的丝带随风飘扬,与漫山松涛共同诉说着新时代的誓言。韶山干部培训学院负责人表示,这一设计灵感源自韶山人民当年用红布条为红军指路的革命传统。
此次培训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历史现场的感染力转化为党性锤炼的推动力。在毛泽东少年时劳动过的晒谷场上,学员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稻谷脱粒"体验活动。当汗水浸透衣背时,有人感慨:"这不仅仅是一次劳动体验,更是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最生动的理解。"
随着高铁驶离韶山南站,车窗外的青山渐行渐远。但学员们知道,这趟红色之旅汲取的精神力量将长久滋养今后的工作。正如一位学员在总结中所写:"韶山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背诵历史,而是怎样在新时代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红色篇章。"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通过这样有温度的教育,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见诸行动。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