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韶山冲的一处普通农舍里,1925年毛泽东亲手创办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记载,这个仅有5名党员的支部在半年内就发展了30多名党员,成为湖南农民运动的策源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正是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韶山的独特魅力在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密码。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韶山红色教育的最大特色是让历史场景成为最鲜活的教科书。在毛泽东少年时期劳动过的稻田边,在早期党员秘密开会的阁楼里,学员们能够触摸到历史最真实的温度。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文字更有感染力,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感悟。
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善于挖掘历史细节中的时代价值。比如在讲解"韶山五杰"革命事迹时,不仅讲述毛福轩等烈士的英勇故事,更着重分析他们如何在白色恐怖下坚持理想信念。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简单说教,而是引导学员思考: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内核?学院开发的"初心三问"互动课程——"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已成为党性教育的品牌项目。
韶山的红色基因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在1959年回韶山时,特别嘱咐当地干部要"把绿化搞好"。根据《韶山市志》记载,他亲自选定松树、樟树等树种,要求"既要好看又要实用"。这一细节被韶山干部培训学院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历史渊源。
当代红色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韶山的做法是建立"历史-现实"的对话机制。在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旧址上,学员们不仅要了解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诞生过程,更要探讨新时代的调查研究该如何开展。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让红色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加油站"。
在数字化时代,韶山红色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形式。通过VR技术还原"韶山特别支部"成立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党性教育成效,开发线上红色研学平台......这些尝试让革命传统教育焕发新的生机。但技术的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对初心的追寻。正如一位学员所说:"站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