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韶山冲薄雾缭绕,青石板路上传来整齐的脚步声。这是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又一批学员开始了他们的红色研学之旅。与常见的课堂授课不同,这里的韶山红色教育更注重让学员用脚步丈量历史,在实景中感悟精神。
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被着重展示: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在自家阁楼上创办了韶山第一所农民夜校。据《韶山志》记载,他亲自编写教材,用"手""脚"等常见字教农民识字,将革命道理融入识字教学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群众工作方法,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的重要经验。如今,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课程里,学员们会亲手触摸这些泛黄的教材复制品,感受当年革命者做群众工作的智慧。
行走在韶山冲的田埂上,培训教员指着远处的一片稻田讲述:少年毛泽东就是在这片田间劳作时,第一次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韶山红色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让学员在伟人生活过的真实环境中,理解革命理想如何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培训课程设置了一个特别的"静思环节"。没有程式化的献花仪式,而是引导学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走出山冲的农家子弟,最终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教学设计者认为,真正的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员的深层思考,让历史照进现实。
毛氏宗祠里保留着珍贵的革命文物。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毛泽东亲笔写信给韶山乡亲,嘱咐他们"不要特殊化"。这封字迹斑驳的家书,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人严于律己的作风。现在,这成为韶山红色教育中廉政教学的重要案例。学员们在这里讨论的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该如何保持本色。
滴水洞的一处教学点常常引发学员深思。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谢绝了当地政府为他修建行宫的建议,选择住在简朴的山洞别墅。这个选择背后,是一个政党领袖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将这类历史细节开发成"情景党课",让学员在实地感悟中收获比课堂更深刻的体会。
夜幕降临时,培训班的学员会围坐在农家小院,听当地老人讲述记忆中的韶山故事。这种口述历史的环节,让红色教育摆脱了说教感,变得生动亲切。一位多次带班的培训教员说:"当学员们听到老百姓回忆当年如何掩护地下党员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是任何PPT演示都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韶山,每一个教学点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从毛泽东少年时劳动的稻田,到开展农民运动的旧址,再到回乡调研时住过的简朴居所,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用一条"初心之路"将这些点位有机串联。学员们在行走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朝圣,这种体验式学习往往能带来心灵的震撼。
离开韶山时,学员们带走的不仅是一叠学习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正如一位学员在结业分享时所说:"在这里,我触摸到了初心的温度。"这或许就是韶山红色教育最珍贵的收获——它不是把历史装在口袋里带走,而是在每个人心里播下一颗种子。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