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展柜里,一张泛黄的菜单静静地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59年6月26日,回到阔别32年故乡的毛泽东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前身——韶山招待所自费设宴招待乡亲。据韶山宾馆档案记载,这顿特意交代"肥肉要多些"的宴席,成了韶山干部培训中最打动人心的廉政教育案例。
那天的菜单上,红烧肉被特意标注了"肥瘦相间"的要求。湖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原始账本显示,毛泽东坚持用个人工资支付了全部40元餐费——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两个月的收入。这个细节在《毛泽东年谱》中得到印证:"再三叮嘱要用家常菜,不能超过群众生活水平。"当年参与接待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解释这样安排是因为"乡亲们干农活需要油水",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人民领袖对群众需求的深刻理解。
在今天的韶山干部培训课程中,这个案例被创新性地开发成"一顿饭里的作风课"。学员们不仅要查看当年的菜单复刻件,更要完成一道特殊的"实践作业":到农家厨房亲手烹制一锅地道的毛氏红烧肉。这种体验式教学让廉政教育从说教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很多学员表示,当自己切身体会到"肥肉要多些"背后的良苦用心时,对"不忘初心"的理解突然变得具体而深刻。
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学设计者发现,相比于宏大的理论阐述,这种从生活细节切入的教育方式更能引发情感共鸣。在"领袖饮食观"专题研讨中,学员们常常会自发对比: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一些干部在吃喝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与60多年前那顿刻意"接地气"的宴席形成鲜明反差。这种跨越时空的对照,往往能激发深层次的反思。
韶山宾馆的老厨师汤瑞仁至今记得,当年毛泽东看到乡亲们大口吃红烧肉时欣慰的笑容。如今,这个场景被韶山干部培训编入情景教学剧,由学员角色扮演重现历史瞬间。当"毛主席"把肉夹给年长的乡亲,当听到"自家人吃饭就不要讲规矩了"的朴实话语,很多参与表演的学员都会情难自禁。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了心里。
在数字化教学方面,韶山红色教育基地也做了创新尝试。通过VR技术还原1959年宴席现场,学员可以"穿越"到当年,亲耳聆听毛泽东与乡亲们的家常对话。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变成了可参与的生动场景。一位学员在体验后感慨:"我好像真的触摸到了那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这顿看似平常的宴席,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韶山干部培训的专家指出,毛泽东通过三个细节传递了明确信号:自费支付打破了特权思想,家常菜单体现了平等意识,而强调肥肉则彰显了对群众实际需求的把握。这种"生活即政治"的智慧,对今天的干部教育仍具有重要启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韶山红色教育基地不断深挖这个案例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一顿饭的启示"大讨论,引导干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传承这种作风?如何把对群众的感情转化为具体行动?很多学员把思考成果带回工作岗位,形成了改进作风的实际举措。
离开韶山时,学员们带走的不只是毛氏红烧肉的菜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正如一位学员所说:"现在我每次看到红烧肉,都会想起韶山的那堂课。"这或许就是韶山干部培训最成功的地方——把红色的种子,种进了日常生活的土壤里。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