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红色圣地,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接受思想洗礼、锤炼党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韶山红色培训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教育培训课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前来学习。在这里,学员们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更能从历史细节中汲取精神力量。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阔别32年后首次回到故乡韶山,入住韶山招待所(现韶山宾馆)。据《毛泽东回韶山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记载,离店前,毛泽东坚持按照标准支付了伙食费,并叮嘱工作人员:“不能搞特殊,该交的钱一分不能少。”这一细节生动体现了毛泽东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的崇高品格,也成为韶山干部培训中廉政教育的经典案例。
在韶山,红色教育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韶山红色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滴水洞等教学点,结合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让学员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思考中提升党性。例如,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的瞻仰仪式上,学员们通过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深刻体会“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豪情。
韶山干部培训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专题教学中,讲师会深入剖析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历史,并结合当前政策,探讨如何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基地还创新推出“红色故事会”“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让学员在参与中加深理解。例如,通过还原1925年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的场景,学员们能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唤醒民众的觉醒。
韶山的红色资源不仅包括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比如,毛泽东在韶山期间,曾专门邀请当年的老邻居、儿时伙伴座谈,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据《毛泽东年谱》记载)。这种心系百姓、不忘初心的情怀,正是当代党员干部需要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韶山红色培训基地的课堂上,这些细节往往能引发学员的深刻共鸣,激励他们在本职岗位上更好地服务人民。
随着红色教育的不断深化,韶山干部培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许多学员表示,在韶山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身的使命担当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未来,韶山红色培训基地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成长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滋养。
韶山,这座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红色圣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追寻伟人足迹,感悟红色精神。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理想与信念升华,每一位学员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红色力量。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