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某高校化学学院组织教职工赴湖南韶山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专题教育培训。此次培训依托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优质资源,通过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入挖掘毛泽东同志早期革命活动中的化学元素,创新性实现了党性教育与专业特色的有机融合。
(历史细节切入)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的1921年《湘江评论》创刊号上,青年毛泽东曾以"化学变化"比喻社会变革:"旧社会的分解,新社会的产生,乃是人类历史进化的必然,如化学之化分化合。"这一鲜为人知的论述,被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早期文稿》收录,揭示了革命家对自然科学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独特思考。
培训中,教师们走进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厨房,注意到灶台旁陈列着当年用于制作松油火把的松脂原料。韶山干部培训学院专家讲解道:"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常借助火把照明召开秘密会议,这些火把的燃烧原理成为他向农民宣讲阶级斗争理论的生动教具。"这种将化学知识转化为革命武器的智慧,让参训教师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在专题研讨环节,学院创新设计了"红色化学家"主题座谈。通过梳理中共隐蔽战线中钱志道、恽子强等化学专家的贡献,揭示了我党在延安时期建立火药厂、研制医药的科技奋斗史。这种独特的党性教育视角,使教师们认识到化学工作者在革命年代同样能成为"特殊战场"的先锋力量。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披露的1959年回乡档案显示,毛泽东曾特别询问家乡土法炼钢的化学反应原理。韶山干部培训学院据此开发了《从群众实践看科技创新》特色课程,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窑炉谈话"中体现的实践智慧融入现代科研工作。这种紧扣专业背景的教学设计,有效避免了传统红色教育"千人一面"的问题。
实地参观银田寺古油坊时,培训团队发现了鲜少被提及的历史细节:1927年考察农民运动期间,毛泽东曾在此记录桐油生产工艺,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将其作为手工业典型。这种对生产技术的细致观察,启发了教师们重新审视实验数据记录与科研论文写作的严谨性关联。
本次培训独创"分子式党课"教学形式,用"H₂O(水)"比喻党群鱼水关系,以"NaCl(食盐)"象征党员在群众中的"防腐保鲜"作用。韶山红色教育专家指出,这种专业术语与党建理论的创造性结合,为高校教师群体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结业仪式上,教师们用化学仪器再现了井冈山时期红军自制硝盐的实验。通过模拟当年以草木灰提纯硝酸钾的工艺,切身感受到革命者在物资匮乏条件下的创新精神。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得党性教育不再是抽象说教,而成为可触碰的历史记忆。
据悉,该院已将韶山培训成果转化为"红色化学史"系列微党课,通过解析苏区制药、解放区橡胶生产等案例,构建起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种将韶山干部培训学院优质资源与专业背景深度嫁接的做法,为高校教师党性教育提供了新范式。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