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是许多人心中追寻精神原乡的目的地。在这里,历史并非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种可触可感的温度,一座座朴素的农舍、一件件静默的文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理想的起点。开展韶山红色教育,正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初心相逢的深刻旅程。
许多人或许熟知韶山作为伟人故里的符号意义,但对其在中国基层党建史上的开创性实践却知之甚深。1925年,毛泽东回到家乡,并非一次简单的省亲,而是一次深谋远虑的革命播种。在自家那座简陋的阁楼上,他以“打麻将”为掩护,主持了毛福轩、李耿侯等几位韶山进步农民的入党仪式,成立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这一历史细节,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年谱》中有明确记载。这个支部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其独特意义在于,它并非由外来知识分子直接建立,而是由毛泽东亲手培育本土农民党员,并完全由他们自己领导运作。毛福轩这位“泥腿子”书记,此后领导支部发动农民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燎原之势。这充分证明了党的组织力量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巨大能量。
基于如此深厚且独特的历史资源,今天的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在课程设计上,极力避免同质化。它不仅仅是带领学员参观旧址,更是引导他们进行一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思考。学院的教学理念深受韶山支部创建历史的启发:真正的力量源于最基层的组织活力。因此,其培训课程格外注重探究如何激活基层党组织、如何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等现实议题,让历史经验照进现实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韶山红色教育的特色在于其极强的“场景代入感”。学员可以站在那座阁楼下,设身处地去想象当年秘密开会的紧张与坚定;他们能走在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乡间小道上,思考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单向的理论灌输更能激发深层次的共鸣与思索,让学员由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精神的“体验者”。
区别于传统的说教,韶山干部培训学院擅长用鲜活的故事承载厚重的道理。教员们讲述毛福轩从一位普通长工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生命历程,其感染力远超任何空洞的口号。这种叙事方式让理想信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可学可做的身边榜样,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