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峰叠翠,松柏长青。学员们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在韶山干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开启了一段深刻的党性淬炼之旅。与以往不同,本次韶山党性教育特别注重从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根脉中,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头。
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视角。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25年毛泽东回乡发动农民运动时,最初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地农民因长期受宗族观念影响,对"阶级"、"革命"等概念十分陌生。毛泽东创造性地利用韶山地区传统的"串门"习俗和"吃茶"方式,在毛福轩等本地先进分子家中,以喝茶聊天为掩护,用当地方言和民间谚语讲解革命道理。这种深入乡土社会的动员方式,成功建立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这个历史片段生动揭示了"韶山精神"的深层内涵: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更要具备深入群众、融入生活的实践智慧。在韶山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沿着当年毛泽东走过的乡间小路,实地感受这种扎根中国大地的工作方法。一位学员感慨道:"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群众工作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要像种子一样埋进土壤,吸收地方的养分。"
韶山党性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工作方法的深度挖掘。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池塘边,教员讲述着一个细节:毛泽东少年时期经常在这个池塘里游泳,他后来回忆说"游泳让我懂得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这种从日常生活中感悟哲学思维的方式,成为毛泽东后来形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源泉。
在专题教学中,韶山干部学院的教员引导学员思考:为什么韶山这个偏僻的山村能够走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答案或许就藏在韶山的文化基因中——这里既保持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又得风气之先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培育了毛泽东既扎根中国实际又放眼世界的思维特质。
本次培训特别安排了与当地群众的交流环节。学员们发现,韶山的老人们至今仍保持着"吃茶谈天"的习俗,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这种深入民间的交流方式,让学员们亲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鲜活实践。
通过这次韶山党性教育,学员们获得了一个重要启示:党性修养不仅要体现在理论学习上,更要落实到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中。就像当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创的革命实践一样,真正的党性教育应该让学员学会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如何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