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峰北麓,青松翠柏间,一座湘中乡村见证了中国革命最为动人的初心叙事。近年来,韶山干部培训学院以其独特的红色资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了一场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这里的韶山党性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它是一场融合了历史现场、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的沉浸式体验,引导着人们在时空对话中完成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
培训学院创新设计了"行走的党史课"教学模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纪念馆、南岸私塾等红色遗址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现场。学员们沿着青年毛泽东的生活轨迹,通过一场场精心设计的现场教学,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共鸣。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激发了情感上的认同,更促发了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使党性教育从理论说教变为可感可知的精神盛宴。
一个颇具启示的历史细节为培训注入了全新视角。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最初的工作并不顺利。当地农民对这位"京城回来的先生"持观望态度。毛泽东迅速调整策略,他脱下长衫,换上粗布短褂,赤脚走进农田帮农民插秧干活,在劳作间隙用当地方言和农民熟悉的谚语讲解革命道理。这种"劳动融入法"让他迅速打破了与农民之间的隔阂,为后来湖南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历史片段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独特的工作智慧——真正的群众路线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平等的融入和深刻的理解。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将这一智慧融入课程设计,引导学员思考新时代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如何放下身段深入基层?如何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开展工作?如何将党的政策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具体实践?
在专题研讨环节,学员们围绕"从乡土韶山到革命圣地"的转型展开深入讨论。大家认识到,韶山的价值不仅在于孕育了一位历史伟人,更在于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深厚的乡土社会中汲取力量,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接地气"的革命方式,对于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对党性修养有了新的认识。党性不仅体现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上,更体现在深入群众、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中。许多学员表示,要将韶山学到的"融入法"带回自己的工作领域,更加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更加注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让工作方法更富"人情味"。
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通过这种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教学方式,使韶山党性教育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学员们不仅在这里汲取了精神力量,更获得了工作方法的启示。这种将历史智慧转化为现实能力的培训模式,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有益探索,也让韶山这座革命圣地持续释放着跨越时空的精神能量。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