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韶峰层林尽染,青松翠柏间掩映着历史的回响。市社会科学院的一批理论研究工作者近日专程赴湖南韶山,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研学活动。与常见的教育培训不同,这次活动更注重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头活水的探寻,是一次将学术研究与党性锤炼深度融合的思想之旅。
此次研学依托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丰富资源,通过韶山干部培训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社科理论工作者量身定制了特色学习方案。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纪念馆等教学点,学员们不仅观摩实物史料,更在专家导学下开展现场研讨,从学术视角解读文物档案背后的理论创新价值,实现了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的统一。
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引起了学员们的浓厚兴趣。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记载,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期间,曾在自家阁楼上主持了多次农民座谈会。他特意准备了一把筷子,每当一位农民诉说被地主豪绅欺压的经历,他就取出一根筷子折断;当农民们集体诉说时,他则拿出一把筷子演示团结的力量。这个"筷子比喻"的生动实践,比《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成文更早体现了毛泽东对农民动员方法的深刻思考。
这一历史场景让理论工作者们深受启发。有学员感慨:"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早期探索。我们看到了理论从实践中来的鲜活例证,这对今天的社科研究仍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专题研讨中,学员们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韶山启航"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青年毛泽东在韶山的社会调查和革命实践,蕴含着党的理论创新最初的方法论密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善于用群众语言阐释深刻道理。这些珍贵传统对当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通过此次研学,学员们对理论研究工作的立场和方法有了新认识。大家表示,作为社科工作者,更要继承和发扬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学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理论研究融入时代发展洪流。要善于从党的历史实践中汲取智慧,推动理论创新,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此次韶山干部培训活动突破了传统红色教育模式,突出了理论深度和学术特色。韶山红色教育基地为社科工作者提供了独特的学习体验,实现了党性锤炼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学员们带着丰硕的收获返回工作岗位,决心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