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寻根问脉铸魂: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赴韶山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

作者:小编 2025-07-31 阅读量:

52605733.jpg

近日,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组织专家学者奔赴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为期三天的"寻根问脉铸魂"专题研修活动。与常规培训不同,此次韶山干部培训创新采用"田野调查+情景体验"模式,让参训人员在历史现场感悟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的一份特殊档案成为培训的"金钥匙"。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在父母墓前献上松枝后,特意到韶山学校看望师生。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记载,当学生问及"怎样才能做好接班人"时,毛泽东提笔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这个细节被韶山党性教育专家深度挖掘,开发成"从八个字看干部成长"的特色课程,引发参训人员对新时代智库人才培育的深刻思考。

在毛泽东故居的晒谷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穗课堂"正在进行。培训师指着1925年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的旧址讲述:当年教员用木炭在门板上写字教学,现在门板上仍保留着"手""足""刀"等汉字痕迹。这种最朴素的识字教育,后来发展出"以文化人"的群众工作方法。参训的智库专家由此联想到,当代政策研究同样需要把"阳春白雪"转化为"下里巴人"的表达智慧。

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独创的"红烛教学法"令人耳目一新。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文物修复室,学员们亲手体验修复1959年毛泽东回乡时使用过的马灯。这盏照亮过韶山冲夜路的灯具,其灯芯调节装置蕴含着"光明与温度平衡"的物理原理,被引申为政策研究中"既要照亮问题,又要把握热度"的方法论。这种具象化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学习变得可触可感。

滴水洞一号楼前的"战略思维"现场教学点,还原了1966年毛泽东在此思考"三线建设"的历史场景。湖南省档案馆解密文件显示,毛泽东当时在便签上画过三个同心圆,标注着"核心""纵深""前沿"等关键词。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将此发展为"同心圆决策法"实训课程,参训人员通过模拟当年战略推演过程,深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理解。

在韶山烈士陵园,培训团队挖掘出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陵园内21.12米高的"六亲人"雕塑,其基座镶嵌着杨开慧家书的手迹复刻件。这封写于1929年的信中提到"把儿女们养成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与当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韶山党性教育讲师引导学员思考:革命者的家风建设对当代政德修养的启示。

夜幕降临,培训迎来最具创意的"星空课堂"。学员们对照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的星象记录,在当年同样的星空下研讨乡村振兴政策。天文档案显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的"北斗星高悬",实为当年2月北斗七星位于天顶的天文现象。这种将革命文献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解读方式,展现了红色教育的新维度。

结业仪式上,参训人员用"韶山泥"塑制微型"革命道路"沙盘,将三天的学习感悟具象化为蜿蜒向上的山径。韶山干部培训基地负责人介绍,这种参与式总结方式源自1959年毛泽东在韶山座谈时用火柴棍摆战例的做法,既传承了革命传统,又创新了教学方法。

据悉,此次培训形成的《红色基因赋能智库建设十二条建议》,已转化为参事室建言献策的工作指引。韶山之行收获的不仅是感动,更是方法论——就像当年毛泽东在韶山冲走过的田埂路,看似曲折,却始终指向光明的方向。这种把历史智慧转化为现实能力的培训效果,正是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持续探索的教育创新之路。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