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韶山干部培训:从"义米桶"到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精神传承

作者:小编 2025-08-07 阅读量:

1-250P5104043912.jpg

在韶山干部学院的展台里,复原的"义米桶"静静陈列在展台中央。这个看似普通的木质米桶,承载着毛泽东母亲文七妹"乐善好施"的家风传承。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19世纪末的韶山冲,每逢青黄不接时节,文七妹都会在自家米仓前放置这个特殊容器,允许困难农户自取粮食而不必告知。湖南省档案馆保存的1903年《上屋场家用账簿》显示,当年文家共借出稻谷47担,其中有9担明确标注"不须还"。这种润物无声的民间互助智慧,正是当前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群众工作培训的活教材。

在韶山干部学院开发的"家风治理"课程中,学员们会深入分析"义米桶"背后的治理逻辑。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救济,文七妹的做法蕴含着中国传统乡村自治的精髓:既维护受助者尊严,又建立"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毛泽东后来提出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与其母亲"雪中送炭不声张"的做法一脉相承。培训中设置的"民情暗访"实践环节,要求学员不带公务身份深入农户,正是对这种工作方法的现代转化。

毛泽东少年时期的一个细节尤为发人深省。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记载,1904年冬,文七妹将家里新制的过冬棉被送给患伤寒的佃农毛承文,这件事给13岁的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情景教学中,这个案例被拓展为"棉被决策模拟":学员需要在家计困难与救助他人之间做出权衡。这种将道德抉择转化为管理能力训练的创意,让历史教育跳出了简单说教的窠臼。

韶山特别支部的实践为现代培训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1925年毛泽东回乡组建党组织时,首创"夜校+互助会"模式。韶山干部学院据此开发的"双轨教学法",既教授政策理论,更要求学员结对帮扶当地困难家庭。当年农民夜校用《三字经》教认字的智慧,如今演变为用短视频平台传播政策的新尝试。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创造性对话,正是红色教育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在数字化治理时代,韶山干部学院对传统工作方法进行了技术升级。文七妹当年靠心记暗察了解村民需求,现在则转化为"民情大数据分析"课程。学员们运用GIS系统绘制韶山冲"困难家庭分布热力图",用区块链技术模拟"义米桶"的透明发放机制。这种既传承精神内核又创新工具方法的培训设计,让百年群众工作智慧焕发新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培训中的"沉默评价"机制。受文七妹"施恩不图报"的启发,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受助群众匿名打分制度。学员的帮扶成效不靠总结汇报,而是通过受助对象的无记名反馈来评估。这种去形式化的考核方式,倒逼干部养成"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从"义米桶"到"云互助",韶山干部学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群众工作能力培养体系。在这里,历史不是凝固的教科书,而是流动的方法论。当学员们在毛泽东故居前那棵百年古松下讨论案例时,他们或许会顿悟:真正的红色基因传承,不在于复制具体做法,而在于掌握那种"见人饥如己饥"的思维方法。这种能力,正是新时代干部最需要从韶山带走的珍贵礼物。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