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冲,远山含黛,松柏苍劲。今日,来自吉林某高校的一支教师队伍,跨越千山万水,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周密安排下,他们开始了为期五天的韶山干部培训,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追寻伟人成长足迹,感悟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清晨的毛泽东广场庄严肃穆,青松翠柏环抱中的毛泽东同志铜像巍然屹立,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教师们列队整齐,缓步走向铜像敬献花篮,深深三鞠躬。凛冽的寒风中,有人眼角泛起泪光,有人不自觉地挺直了脊梁。在这个神圣的时刻,每个人都在心中与历史对话: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一件特殊的展品引起了教师们的长久驻足。据《毛泽东遗物事典》等权威史料记载,毛泽东晚年使用的药盒里,有一种特殊的药瓶——用过的药瓶都被细心地剪开,以便将最后残留的药粒也取出来服用。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生动展现了一代伟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崇高品格。讲解员深情地说:"主席常说'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精神。"
这一刻,来自北国春城的高校教师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年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深知办学资源来之不易。一位老教授动情地表示:"主席节俭到极致的生活作风,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专题教学环节,韶山干部培训的专家以"毛泽东的学习观与教育思想"为主题,引导教师们深入思考新时代的育人使命。研讨中,大家特别关注到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实践,以及后来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些教育思想穿越时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夜幕降临,教师们住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学员宿舍里,三三两两交流着学习心得。窗外是宁静的乡村夜色,窗内是热烈的思想碰撞。一位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写道:"站在伟人故乡反思育人使命,我更加理解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千钧重量。我们要把韶山精神带回到日常教学中,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用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此次培训如同一场深刻的思想淬火。当教师们踏上归程时,每个人的行囊中都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他们不仅带回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和学习材料,更带回了对教育事业的新认识、新思考。大家纷纷表示,要将韶山之行的感悟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