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干部培训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连接历史智慧与当代实践的特殊场域。这里的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环境浸润和思维启发的双重作用,激发参与者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韶山干部培训的独特之处,正是这种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式。
1959年6月26日傍晚,毛泽东在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等人陪同下视察韶山学校的历史细节,为理解干部培训提供了全新视角。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在这次视察中,他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强调教育要“联系实际,注重创造”。这一被忽视的细节揭示出韶山精神中重视实践创新的特质,这种特质正是当代韶山干部培训所要传承的核心要素——不是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从历史中提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
基于这样的历史启示,现代的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历史现场的沉浸式体验,更强调引导参与者将历史经验转化为解决当代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分析历史决策背后的思维模式,来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战略思考能力。
韶山的培训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韶山干部培训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使历史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参与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走历史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逻辑,这种创新方式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方法上,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强调“双向对话”式的学习体验。培训者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与参与者共同探讨、共同发现的引导者。这种模式更符合成人学习规律,能够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韶山的培训资源具有多层次性。从宏观的历史叙事到微观的个人经历,从战略思维到工作方法,不同背景的参与者都能找到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契合的学习内容。这种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韶山干部培训能够适应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学习需求。
当代干部培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避免同质化。韶山的实践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深度挖掘本地特有的历史资源,将其转化为独特的教学内容。就像1959年那次视察所体现的重视实践创新的精神一样,今天的培训也在探索如何将韶山特有的历史智慧转化为现代治理能力。
最终,韶山干部培训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生成”的转变。它不满足于告诉参与者历史是什么,更致力于帮助人们思考如何从历史中获取创造未来的力量。这种培训理念使得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众多寻求能力提升人士的选择,也保证了培训效果的持续性和实用性。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