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韶山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一位农家子弟对土地的深刻理解,对农民的深厚情感,更源自一个革命者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韶山红色教育基地保存的这些历史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示。
1921年的那个春节,毛泽东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事。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传》明确记载:"毛泽东将自家田地分给贫苦农民,并宣布不再收租"。这一举动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一个年轻革命者用行动诠释自己信仰的开始。在韶山干部培训的课程中,这个细节常常引发深思:为何一个本可以过着优渥生活的读书人,会选择把家族赖以生存的土地分给佃农?
答案或许藏在韶山的泥土里。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当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立即意识到"耕者有其田"不仅是一种经济主张,更是社会正义的体现。在后来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充满激情地描述农民运动"好得很",这种立场早在1921年的分田行动中就已萌芽。
今天的参观者站在毛泽东故居前,很难想象当年那个瘦高的年轻人做出这个决定时需要多大的勇气。这不仅意味着与封建土地制度的决裂,更是与自己出身阶级的告别。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展陈中,一份份泛黄的地契见证着这个转变过程,诉说着一个革命者如何从理论认知走向实践行动的心路历程。
韶山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包含崇高的革命理想,又扎根于具体的民生关怀。当毛泽东把自家田地分给农民时,他不是在表演慷慨,而是在践行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真正的革命必须从改变最根本的生产关系开始。这种知行合一的品质,正是韶山干部培训课程希望传承给当代人的核心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韶山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土地革命时期的特定实践,而升华为一种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立场的坚定持守。韶山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的教学方式,让来访者体会到:真正的改革从来都需要勇气,需要像当年那个年轻人一样,敢于打破既得利益,为更公平的社会秩序开辟道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百年前那个春节发生在韶山的故事,我们更能理解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在韶山干部培训的课堂上,学员们常常感慨:那个把自家土地分给农民的年轻人,用最朴实的行动定义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担当。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在激励着今天为乡村振兴、为共同富裕而奋斗的人们。
韶山精神就像一粒种子,从百年前的那次分田行动开始萌芽,在革命岁月中生长,在建设年代开花,如今正在新时代结出新的果实。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每个来访者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生命力,正源于它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始终回应着时代最迫切的呼唤。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