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当党性教育遇上地方记忆:韶山干部培训的启示

作者:小编 2025-07-14 阅读量:

1-250312000U2334.jpg

韶山,这座湘中丘陵环抱的小镇,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诞生而被赋予特殊意义。如今,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党性教育课堂。在这里,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通过鲜活的细节与空间叙事,让学习者与历史展开深度对话。韶山干部培训学院作为全国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创新模式,重新定义红色教育的当代价值。

许多人对韶山的第一印象停留在毛泽东故居的泥砖青瓦,却少有人注意故居门前那口半月形池塘的历史密码。1921年毛泽东回乡动员亲人革命时,曾在这口塘边对弟弟毛泽民说:"屋前这口水塘,小时候觉得它大得像海,现在明白了,真正的海在外面。"这一细节出自《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揭示了革命者视野拓展的隐喻。韶山干部培训课程巧妙运用此类微观史实,将景观转化为教材,让学员在实地体悟中理解"胸怀天下"的深刻内涵。

不同于传统说教式教学,韶山的红色教育呈现出强烈的沉浸感。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设计的"重走调查路"课程中,学员手持1932年《韶山冲佃农生活调查》的原始档案复印件,沿着毛泽东当年走访的路线,对比今日乡村振兴景象。这种时空折叠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具象为可触摸的变迁。学院教研团队发现,当学员站在当年调查对象的后代开办的民宿前,对"群众路线"的理解会自然深化,这种认知转化是课堂讲授难以企及的。

韶山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历史记忆的完整性。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库房中,保存着一封1959年毛泽东回乡时收到的小学生来信,信中稚嫩的笔迹写道:"您家的稻田现在长得很好。"这位领袖在回信中用韶山土话叮嘱:"要记得粮食是农民一滴汗一粒谷种出来的。"这一细节被收录于《韶山志》(湖南人民出版社),成为韶山干部培训中"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培训课程通过挖掘此类未被广泛传播的史料,构建起宏大叙事与个体记忆的联结。

当代红色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避免同质化。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解决方案是开发"历史情境还原"课程。在复原的1925年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的教室里,学员需要以当年农民的认知水平讨论"谁养活谁"的问题。这种去除上帝视角的体验,往往引发更深刻的思想碰撞。

红色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的传递,而价值观需要情感共鸣才能内化。韶山烈士陵园中安葬着140多位革命者,其中年龄最小的钟志申烈士就义时仅22岁,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死了,但革命的火种不会灭。"这份遗书现存于湘潭市档案馆,韶山干部培训将其转化为"信仰的力量"情景教学的核心素材。当学员在黄昏时分面对镌刻着烈士姓名的花岗岩群雕,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成为可感知的精神血脉。

在数字化时代,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率先将VR技术应用于红色教育。通过虚拟现实重现1927年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历史场景,学员可以"参与"当年的群众大会,甚至"对话"三维重建的历史人物。这种技术赋能不仅解决了传统红色教育时空受限的问题,更让年轻一代在熟悉的媒介中接受精神洗礼。

韶山的红色教育启示我们,真正的党性教育应该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当学员在毛泽东少年劳作的稻田边讨论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在滴水洞一号楼前思考战略思维的形成,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韶山干部培训的价值,正在于它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历史的续写者。这种教育不制造短暂的感动,而培育持久的践行——这或许正是这片红色土地经久不衰的精神密码。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