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山冲的青石板小路上,一个13岁少年提着毛笔为贫苦农民写状纸的身影,成为红色基因最早的生动注脚。《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这段珍贵的自述,不仅揭示了毛泽东早年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更埋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火种。如今,韶山干部学院将这一历史细节开发成"初心溯源"特色课程,让学员在笔墨纸砚间触摸共产党人的精神原点。
那张写于1906年的诉状虽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其精神内核却在韶山这片热土持续生长。据湘潭县档案馆记载,少年毛泽东使用的"田界""佃权"等法律术语,直接来源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这种将新思想转化为实践武器的早期探索,正是韶山红色教育着力挖掘的"问题意识与行动能力"双重培养范式。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书房里,学员们能亲眼见到他抄录《新民丛报》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变则通,通则久"的批注至今清晰可辨。
韶山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土生土长"的实践品格。在韶山干部学院的体验课上,学员们会重走1925年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的调查路线。当年他在韶山冲祠堂用算盘帮农民计算地主剥削账目,现在祠堂墙上仍保留着"谷三担,税五斗"的粉笔字痕迹。这种用具象数字唤醒阶级觉悟的方法,被创新转化为当代调查研究工作法的活教材。
"韶山学校的松树"是精神传承的鲜活见证。1959年毛泽东回乡时,看到学生们在校园种下的小松树,特意嘱咐"要经得起风霜"。如今这些松树已长成参天大树,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据此开发出"松树工作法":通过观察年轮纹理解读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政策韧性。这种将自然生态与政治生态结合的讲授方式,让抽象理论有了生命温度。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封1921年家书揭示了精神锻造的家庭密码。毛泽东致信弟弟毛泽民提到:"吾辈做事,要像韶山冲的石板路,一级一级实实地铺。"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被韶山干部学院提炼为"石板路法则",应用于新时代干部成长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学员们踩着当年毛泽东挑粮走过的石阶,更能体会"深入基层"四个字的千钧分量。
韶山精神的当代诠释需要科技赋能。基地最新推出的"数字诉状"交互项目,让学员通过AI技术复原少年毛泽东写状纸的场景。当电子屏上毛笔字迹与历史文献重合时,跨越百年的为民情怀完成数字时代的传承。这种创新尝试使韶山红色教育始终保持年轻态、科技感。
从少年诉状到新时代赶考答卷,韶山精神始终回答着"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命题。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的结业仪式上,学员们将三天的学习感悟写成"新时代为民清单",装入特制的"初心邮筒"。这种仪式感十足的总结方式,延续了韶山精神最宝贵的品质——永远与人民的需要同频共振。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