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藏在工分里的初心: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沉浸式党史课

作者:小编 2025-08-05 阅读量:

52605733.jpg

在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本特殊工分簿的复制件。泛黄的纸页上,"杨永福"三个字后面整齐排列着47个"正"字标记,每个笔画代表半天的劳动。这份来自《毛岸英在韶山》(韶山毛泽东纪念馆,1987)的原始记录,记载着1950年夏天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当时28岁的毛岸英隐姓埋名住在贫农汤瑞仁家,以普通劳力身份挣取每日5个工分。如今,这份工分簿成为韶山红色教育最具冲击力的教具——它证明真正的党性锤炼从来不是会议室里的高谈阔论,而是稻田里实实在在的每一株秧苗。

毛岸英那段务农经历中藏着令人深思的时空错位。当他弯腰在韶山冲插秧时,北京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正酝酿着朝鲜战争决策;当他用杨永福的化名领取微薄工分时,其父毛泽东正在起草《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这种反差恰恰揭示了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教学精髓:让受教育者暂时剥离身份标签,回归"普通劳动者"的本真状态。现在的培训课程里,学员们会领到仿制的1950年工分册,要求在指定农活中挣够21个工分(相当于毛岸英周劳动量)才能获得结业证书。

那本工分簿背后的劳动经济学更值得玩味。按当时物价,5个工分约值0.15元,三个月劳动所得仅能买9斤食盐。韶山红色教育课程特别设置"工分换算"环节:学员要用原始农具完成等值劳动,再对比当下干部收入购买力。这种穿越时空的价值衡量,比任何廉政党课都更具震撼力。当年汤瑞仁回忆录里提到,毛岸英曾用半个月工分换红糖给老乡治病,这个细节被开发成情景模拟课,学员要在"工分-物资-群众需求"的三角关系中做出抉择。

毛岸英劳动过的晒谷坪,如今是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露天课堂。在这里,学员们要用传统风车清选稻谷,同时讨论一个尖锐问题:为什么这位莫斯科留学归来的青年,非要亲手触碰带着粪土味的稻种?答案藏在1951年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的信里:"共产党人既要能看懂《资本论》,也要算得清一亩田的收支账。"这种"双重视角"能力培养,正是当代韶山红色教育的核心——在"理论稻田"板块,学员们必须把政策文件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的"工分语言"。

最触动心弦的是工分簿上的时间密码。1950年7月25日"杨永福"的工分记录突然中断,三天后朝鲜战争爆发。这种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碰撞,被韶山干部培训基地转化为"抉择时刻"情景教学:学员们在完成最后5个工分时,会接到模拟的"战争动员令",必须当场写下劳动心得与出征誓言的转换笔记。这种教学设计直指一个永恒命题:平凡积累与非凡担当的血脉联系。

当夕阳掠过汤家老屋的屋檐,当代参训者摩挲着复刻的工分簿会突然醒悟:毛岸英那47个劳动日留下的,不仅是泛黄的历史印记,更是一种行动方法论。韶山红色教育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为它将抽象的党性原则物化成了可触摸的工分、可丈量的田垄、可换算的汗水价值。在这里,理想信念不再飘在天边,而是生长在每一个需要弯腰耕作的土地上。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