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咨询电话:0311-80761606

韶山红色教育:解码"小石子"里的大智慧

作者:小编 2025-08-06 阅读量:

2342354235.jpg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展柜里,静静躺着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这是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随身携带用来计算地主剥削比例的"算账石"(《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如今,这颗石子成为韶山干部学院"从微观史实看宏观战略"特色课程的重要教具,折射出韶山红色教育"见微知著"的独特教学理念。

韶山冲的清晨,学员们围坐在毛泽东少年放牛的山坡上。教员讲述着1896年毛泽东用"牛背读书法"的故事:当时13岁的他,在牛背上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数学题(《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韶山干部学院将这一细节开发成"移动学习工作坊",引导学员在行走中完成"乡村振兴的数学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数据计算民生。

在毛氏宗祠的阁楼上,一场特别的"入党申请书对比分析"正在进行。学员们对比研究1925年韶山特别支部首批党员庞叔侃的入党申请书—全文仅237字,却有19处"为穷人"(韶山党史办档案)。这种直白而炽热的表达,启发现代党员干部重新思考"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这个永恒命题。韶山红色教育由此衍生出"白话政治"写作训练,要求政策文件必须通过"放牛娃测试"。

韶山学校的操场边,保留着1959年毛泽东与少先队员的合影原址。当时他特意蹲下身与孩子们平视交流(《毛泽东在韶山》,中共党史出版社)。韶山干部学院将此转化为"俯身工作法"实训:学员需完成"一米高度看政务"体验,用儿童视角评估公共服务设施,这种视角转换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毛泽东少年时代游泳的池塘边,教员揭秘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1917年毛泽东发明"水上读书法"—把书页贴在木板上漂浮阅读(《青年毛泽东》,湖南人民出版社)。韶山红色教育据此设计"抗干扰学习"挑战:学员需在嘈杂集市中完成政策宣讲稿修改,锤炼"闹中取静"的专注力。

韶山特别支部的"三会一课"原始记录本显示,1925年会议常以"一碗红薯"当晚餐(《韶山党支部史》,湖南人民出版社)。韶山干部学院的"红薯会议"情景教学,要求学员用一顿饭时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倒逼出删繁就简的决策能力。

在毛泽东1959年回乡居住的寓所,学员们发现卧室书桌上放着《三国志》和《土壤学》并排摆放(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陈列说明)。这种文理交融的阅读习惯,启发韶山红色教育开创"跨界思维"课程,要求科技干部读文史、行政干部学科普,打破专业壁垒。

韶山烈士陵园的"未寄出的家书"展区令人动容。烈士毛新梅1927年就义前写给妻子的信里,夹着几粒稻种(《韶山英烈》,湖南人民出版社)。韶山干部学院据此开展"种子计划",每位学员要像革命先烈播种那样,培育一个能持续生长的民生项目。

夜幕降临,培训班的结业考核在韶峰观景台进行。学员们要用毛泽东青年时代发明的"星空定位法"(《毛泽东早期文稿》),对照1925年农民运动时的星图,找到当前工作的"方位角"。这种将天文导航转化为人生导航的教学设计,让韶山红色教育有了穿越时空的纵深感。

从"算账石"到大数据,从牛背读书到移动学习,韶山的红色基因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当学员们带着那颗复制的"算账石"回到工作岗位,他们终将明白:真正的韶山干部学院教育,是要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会低头算账的新时代实干家。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