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调查工具——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使用的"三色标签系统"。据《毛泽东农村调查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记载,他用红、黄、白三种颜色纸片分别标记"革命坚决""摇摆不定""顽固反动"三种人群。这套原始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如今成为韶山干部培训中"精准施策"课程的经典案例,让学员们在触摸历史中掌握群众工作的精髓。
韶山冲的稻田边,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埂课堂"正在进行。学员们手持1925年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时使用的"活页教材"复刻件——当时为方便农民理解,他把《千字文》改编成"工人苦,农民苦,种田的没米煮"等白话歌谣(《韶山农民运动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韶山干部培训将这一教学创新转化为现代干部必备的"翻译能力"训练,要求学员把政策文件改写成"田坎语言"。
在毛氏宗祠的阁楼上,学员们惊讶地发现1925年韶山特别支部的会议记录有一个独特细节:每次表决时,党员们不是举手,而是将随身携带的一把稻谷投入不同竹筒(《中国共产党韶山历史》)。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据此设计出"稻谷民主"模拟课,让学员体验"一粒米见民心"的决策过程,这种具象化的民主形式比抽象说教更有感染力。
毛泽东少年时代劳动过的晒谷场,现在成了"问题晾晒场"。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在这里发明了"分区晾晒法"——把稻谷按干湿程度分区域晾晒(《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韶山干部培训将其演化为"问题分类处置"工作法:学员需将基层问题像晾晒稻谷那样,按轻重缓急分区域"晾晒"处理,避免"一锅煮"的粗放管理。
在韶山学校旧址,保存着1959年毛泽东与师生座谈时的特殊记录方式——用粉笔在地板上画"思维导图"(《毛泽东在韶山》中共党史出版社)。受此启发,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发了"地板工作法",要求学员摒弃PPT依赖,用最简朴的方式直击问题本质,这种返璞归真的讨论往往能碰撞出真知灼见。
韶山特别支部的"火塘夜话"传统被创新继承。1925年冬,党员们围着火塘开会时,会用木炭在砖地上写写画画(《韶山党支部史》)。如今韶山干部培训的"火塘智库"环节,学员们同样用可擦写材料展开"不留痕迹的头脑风暴",既解放思维又节约资源,这种低碳研讨方式意外地提高了创意产出。
在毛泽东1959年回乡时考察过的稻田旁,立着一块特殊的"问稻碑"。上面记录着他与老农算的一笔细账:每亩田需要多少种子、多少工时(《毛泽东年谱》)。韶山干部培训据此开设"民生算账课",要求学员像当年那样,用算盘为老百姓核算政策红利,确保惠民措施都能"颗粒归仓"。
滴水洞防空洞里的"极限办公"体验令人印象深刻。1966年毛泽东在此工作时,曾用军用地图背面起草文件(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藏品)。学员们在这个特殊空间里,只能用A4纸的一半篇幅撰写工作报告,这种"资源约束"下的写作训练,有效根治了"长空假"的文风病。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