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湘潭的青山绿水间,韶山不仅是一处地理坐标,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密码。如今,韶山红色教育基地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成为新时代干部淬炼党性的重要平台。而鲜为人知的是,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创办农民夜校时,曾用一堂"天"字课点燃革命火种——他写下"天"字解释道:"工人农民团结起来,就是'天'。"这一细节被收录于《毛泽东年谱(1893-1949)》,揭示了早期革命教育中"唤醒民众"的智慧。
这种化繁为简的启蒙智慧,正是韶山精神的核心特质之一。不同于程式化的理论灌输,毛泽东更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唤醒阶级意识。如今韶山干部培训课程设计延续了这一传统,在"行走的课堂"中,学员们通过观摩毛泽东少年时代劳动过的稻田、倾听当地老人讲述"毛委员借粮还糠"的往事(据《韶山志》记载,1927年毛泽东考察农运时坚持用细糠偿还乡亲们的粮食),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这种具象化的教育方式,让理想信念教育摆脱了空洞说教的窠臼。
韶山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完整保存了革命者的"人性化叙事"。在毛泽东故居的陈列室里,一盏锈迹斑斑的桐油灯默默诉说着1910年的冬夜——17岁的毛泽东在这盏灯下读完《盛世危言》后,在账本扉页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湖南省档案馆藏《毛氏族谱》附记)。这种个人成长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为当代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提供了鲜活教材。培训课程特别设计"青春与信仰"专题,引导学员对照革命者的青年时期,思考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当代韶山精神的传承更需要"破壁"思维。在数字化展厅里,5G技术还原了1927年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路线图,数据显示他32天步行700公里走访5个县(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原始记录)。这种将历史数据可视化的尝试,让韶山干部培训跳出了单纯的情感渲染,建立起历史逻辑与现实工作的连接点。学员们在分析农调报告中的22个"为什么"时,自然领悟到调查研究应有的深度与锐度。
从炭子冲的泥泞小路到新时代的康庄大道,韶山精神始终保持着"接地气"的品格。当培训学员在晒谷场上重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农家院落研讨乡村振兴案例时,红色教育的"韶山模式"便显现出生命力——它拒绝将历史标本化,而是让精神基因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活化。这种"知行合一"的传承,或许正是韶山红色教育基地能持续吸引全国各地参训者的深层原因。
作者:李老师